文:葉天涯
在当前热映的电视剧《小舍得》中,颜子悠在亲子活动中控诉母亲,说:“妈妈喜欢的不是我,是考满分的我。”
为什么颜子悠会控诉自己的母亲?因为,田雨岚不惜剥夺孩子所有的爱好,也要让他去上辅导班,丝毫不给他喘息的时间。成绩有所提高之后,她又大肆炫耀,还通过踩低别人来捧高自己,通过伤害另一名孩子来获取优越感。
母亲这些毫无风度的恶劣行径,颜子悠一直看在眼里。所以,颜子悠才会在亲子活动上控诉母亲喜欢的是分数,而不是他。
在剧中,田雨岚这个角色给我带来的印象就是尖酸刻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甚至儿子都成了她争面子的工具。但是,说她只喜欢“考满分的儿子”这是假的。她只是希望儿子能成功,能做到,能证明自己有能力。虽然方法很偏激。
我们可以去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也可以去激励孩子奋勇向前,迎面赶超。但,万万不可把孩子打造成一台只会学习、考试的工具。学习上的压力并不比工作、生活的压力小。
况且,父母的高期望,和老师的严苛要求,导致孩子面临的不仅仅是学习上的压力,还有“回应期望”“渴望被认可”等心理压力。稍不注意,这些压力就会超过孩子的承受极限,从而导致孩子崩溃,并陷入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甚至抑郁。
颜子悠控诉田雨岚的这段剧情看着很悲凉,令人心疼。但是,比这更悲凉的事是,在现实中,像田雨岚这样的父母比比皆是。
“我给你说,我家孩子这次又考了一百分!哎,你家孩子考了多少分呀?”
“天啊,你家孩子怎么才考了这么点分数啊!我家孩子说了这次考题很简单,闭着眼也能考满分。”
“你们两口子呀,别只顾着带孩子出去玩儿,还是要对孩子多上点儿心,把孩子的成绩提上来,这样才能进入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将来才能找到好工作。”
听听,类似这样的对话,是不是每次孩子考完试都能在大街小巷听见,或在微信聊天窗口看见?
然而,远比这更夸张的是每年中高考成绩出来之后,那简直是家长间的“修罗场”(大型攀比现场)。中高考状元更是让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社区、学校大肆歌颂的存在,走路都自带气场。最可笑的是,到了录取通知书相继发出的时间,很多家长还没等到孩子的录取通知书,倒是先收到升学宴的邀请函。
这升学宴的主角往往都不是孩子,而是家长。家长在酒桌上神气十足的接受着宾客的祝福,高声赞扬着自己的孩子平时如何努力,如何拼搏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绩,还时不时询问其他宾客的孩子考上了哪所学校,若是比他的孩子考得好,他就会进一步询问专业是否是热门专业;若是比他的孩子考得差,他就会毫不客气的去肆意贬低,或者冷不丁地去“踩”上一脚。
这类家长总是令人感到气愤,却又让人无可奈何。
因为他们的底气都来源于“孩子考取了好分数,考上了好大学”。若是孩子毕业后又考进了编制,或成为了企业高管,他们的底气就更足了,逢人就说他家孩子如何如何,
有的人看着眼红,就强烈要求孩子放弃一切兴趣爱好,一门心思去提高分数,让他们在别人面前抬得起头,让他们也拥有炫耀的资本和底气。
所以,并不是学校非要去分普通、实验、火箭、精英班,也不是培训机构(辅导班)非要限定入班名额,而是学生家长需要这些分类班和名额来证明“我家孩子就是你家孩子牛*!”“我家孩子就是比你家孩子有天赋!”
在学习成绩这个问题上,喜欢攀比的大多都不是学生,而是家长。
当然,也有一些家长,在孩子学习成绩上实在比不过其他人,就会去比孩子的吃穿住行,以此来提升自己和孩子的优越感。
不过,相比于物质上的攀比,比学习成绩倒是显得更文明一些。毕竟,物质上的攀比更容易使孩子染上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等恶习。
让孩子去比学习、拼分数、争成绩、赢排名也是件好事,可以间接培养孩子积极进取、顽强拼搏、努力奋斗等优秀精神品质。但是,家长还是得给孩子一些休息、喘息的时间和空间,不能不择手段地把孩子逼得喘不过气。
孩子的童年需要分数,也需要爱好;需要拼搏,也需要放松;需要奋斗,也需要陪伴;需要奔跑,也需要小憩。
最重要的是,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孩子最需要不是优越感,更不是给父母争气;而是父母对他们的努力,所给予的发自内心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