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都不要写诗,有我就够了。”这是2022年4月16日俞敏洪和余秀华对谈录中,余秀华的一句话,俞敏洪当即反驳说:“那不行,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诗歌,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情感表达。”
如果是我在现场的话,我肯定也会反驳,唐诗的天空不是一个诗人撑起的,而是大量诗人发挥才能,各显身手才构建筑起的诗峰,你余秀华何德何能敢如此狂妄,诗仙李白如此大才,也只是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但这就是余秀华,敢写出《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敢说,“到现在为止,我依然是一个没有理我想,没有未来规划的人,我是看了今天不看明天的人。”敢说,“我的诗歌中本来就没有家国情怀。家国情怀不是我们可以掌握的,那是上面的屋顶,我们底层都是草民,能把自己活好就不错了。”……
我读着俞敏洪与余秀华的对谈录,看到俞敏洪总是要把话题向正面的方向牵引,想把余秀华当成自立自强的典型,成为年轻人学习的榜样,偏偏余秀华每句话都在打破正面的励志形象。她说自己写诗能力是基因遗传,这和后天努力没有任何关系。如果要靠后天成为优秀的诗人,很多人成不了。意思是她成名是自身基因好,与后天努力没有关系。
俞敏洪问她,你看书看诗,是不是某种程度上让你心灵层面拔高了不少?余秀华否认,说自己没有这个认知。写诗是一种自我享受,就坚持下来了。意思读书并不会拔高心灵,自己享受写诗的过程,不是有什么目标而去坚持写诗。
两个人对谈到最后,俞敏洪对余秀华说,你是一个特别真实的存在。余秀华问,“难道你不真实吗?”俞敏洪答,“我有时候不真实,我要比你装得多一点。”
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点装,我们把自己装成有理想的人,相信努力就有收获。我们对领导的讲话总是夸赞他们高尾建瓴,而不管他们是否务实。我们总是话未出口先留三分,用世俗的标准衡量以后才开口。时间长了我们已经不会率性而为,而是戴上面具生活。而余秀华不装,正面反面都体现出来,她就是个异类,她敢于说自已,不是想着表达自己心灵,而是想怎样和他睡觉。她说自己没有未来,过一天算一天。我可以不认可她的观点,但非常喜欢她的真实。她就像大自然中的花朵,草木,不在乎看到的人是什么想法,也不在乎有没有被人看到,只是尽情地做自己,阳光照耀就灿烂,雨露滋润便舒展。
如此,我理解了余秀华为什么会红,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喜欢,因为她具有了大多数人羡慕的品质,真实,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