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借我一双慧眼

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散文‖借我一双慧眼

老茶馆的铜壶嘴吐着白雾,雾气里浮沉着说书人沙哑的嗓音:“列位看官,这世上最毒的不是砒霜鹤顶红,是那裹着蜜糖的软刀子。”

茶客们捧着粗瓷碗的手忽然都顿了顿,碗底沉淀的茶叶渣像无数未说破的心事。

巷子深处的裱画店,郑师傅有双能识破百年赝品的火眼金睛。某一日,来了一位穿长衫的先生,送来幅号称宋徽宗真迹的《腊梅山禽图》。

那人谈吐风雅,临走还捐了善款修缮文庙。郑师傅摩挲着画绢沉吟三日,最终在梅枝间找出暗记——竟是民国高手仿作。

当揭穿此事时,那位“风雅先生”瞬间变了脸色,咒骂着撕碎捐赠凭证。后来才知,此人专挑孤寡老人下手,以鉴宝为名行诈骗之实。

郑师傅将揭裱用的薄刃刀在绢布上擦了又擦:“赝品最怕光照,假面最经不起时间。”

菜市口卖梨的周婶有句口头禅:“莫看苹果红,要数虫眼几个。”她摊位对面新开了家光鲜亮丽的水果行,老板王五总热情地帮老人拎菜篮。直到某个凌晨,有人撞见他给梨子注射糖水针。

周婶默默在自家板车上挂起块木牌:“本摊有虫,甜得自然。”那歪扭的墨迹,倒比王五鎏金的招牌更亮堂。

最令人唏嘘的是学堂里的林先生。他总在晨会上宣讲“仁义礼智信”,背地里却克扣学生伙食费。孩子们饿着肚子背《论语》时,他正用油纸包着酱肘子往家带。

直到某一个雪夜,偷吃剩饭的学生撞见他醉醺醺地数着钞票,硬币正反两面的光泽在他脸上投下诡谲的阴影。翌日,教室里《弟子规》的诵读声格外响亮,仿佛要震落梁上积年的虚伪尘埃。

这些年在街角修鞋的老秦,工具箱里永远搁着面铜镜。他说修鞋先照人,趾高气昂的,鞋跟要钉硬些;低眉顺目的,得悄悄加层软垫。我笑他迷信,他却用锥子点点镜面:“人心比鞋底复杂,总得有个照妖镜。”阳光斜射时,那镜面会将光斑投在过客衣襟上,像枚忽明忽暗的良心探测器。

如今郑师傅的裱画台前总摆着盏无影灯,照得绢帛纤维毕现;周婶的梨筐边靠着根带泥的锄头,证明是刚摘的鲜货;学堂换了一位总与学生同吃一锅饭的新先生;老秦的铜镜被摸得锃亮,映照出每个俯身修鞋人的真实表情。

茶馆里的故事永远说不完,最新的段子讲某个“大善人”的豪宅被雷劈了,人们从他地窖里搜出百张未兑现的捐款收据。说书人捋着胡子总结:“伪君子比真小人多戴了副面具,可面具戴久了,连自己都信了。”

茶客们哄笑中,唯有屋檐下的风铃轻轻摇晃——那声音清澈,像在提醒世人:要识破画皮,先得擦亮心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梁亿第598篇原创文章】 前言: 你听信过一些谣言谎言吗? 如果从没有,那本文不用看了,如果有,还不学习学习,啥...
    梁亿阅读 1,247评论 0 2
  • 那英有首歌名字很有意思,歌词就更有意思了,就是这首《雾里看花》。 雾里看花 水中望月你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涛走云...
    亦如是阅读 693评论 0 1
  • 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本文系旧文改编后整理发布。 我想我是困了,倦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对你保持...
    幕夕雾雨阅读 176评论 0 8
  • 怀着崇拜的心情,带着困惑,我走进了《打开慧眼》第45次河南郑州研讨会。 主持人带领全场起立唱国歌后,刘一秒出场直接...
    方方521阅读 201评论 0 0
  • 老实说,读完这本书,我是用了点毅力的。半文半白,472页,打着弘扬国学的旗号,教化味儿浓。我不得不佩服自己,居然用...
    凤之子阅读 1,072评论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