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读完了萧红的《呼兰河传》。这是一篇作者回忆童年的小说,跟着作者的思路,我仿佛穿越到了那个久远的时代。
呼兰小城,是松花江与呼兰河之间的一座东北小城,那是一个闭塞的,落后的,充满着烟火气的小城。
那里的人们,愚昧无知,喜欢看热闹,那里的人们冷漠无情,信神信鬼,那里的人们,有时候又坚强乐观,逆来顺受。无论是悲凉的,还是欢喜的,都留在“我”的记忆中,“我”的童年充满了快乐,小城里的人充满了希望。
这部小说里,给我印象很深的是小团圆媳妇,那个十二岁被说成十四岁的长得很高的女孩,被老胡家接到了家里,她有着长长的辫子,黑黑的脸。她的力气很大,做起活来赛个男人。她喜欢嘿嘿地笑。她的胆子很大,一点也不怕人。
她的婆婆说 ,只打了她一个月,只是给她个下马威,并没有怎么打她。她的婆婆还说,哪个媳妇不挨打?哪个团圆媳妇能这么大方?
她的婆婆把她吊在房梁上打,用少红豆烙铁烫她的脚心。她哇哇地叫,她说要回家去。
她病了,不吃不喝不睡,还发烧,说胡话。她的婆婆急了,开始给她治病。怎么治?不是去看医生,而是跳大神,给她吃各种各样的偏方。
她的婆婆平日里连块豆腐都舍不得买,却豪不吝啬地几十吊几十吊地掏钱给她请大神,给她治病。为什么?因为她是他们家花钱买来的团圆媳妇,她不能死,她要是死了,她家就是人才两空了。
啥叫团圆媳妇?我的理解,就是童养媳,一般是家里比较穷,父母为了给家里的男丁娶媳妇,把尚未成年的女娃卖到别人家里去,养到年纪大一点,跟别人家的儿子成亲。而成亲的这个人,极有可能有点傻,或者有点残疾,娶妻有些困难。他的父母为了保障儿子将来不愁媳妇,早早地花钱买一个童养媳,养在家里,高枕无忧。
萧红的《呼兰河传》里,并没有提胡家的儿子是不是傻,是不是残疾。只说他们家是赶车的。由此猜测,他家买个团圆媳妇,有可能是图便宜,为了省下三媒六聘的钱吧。
这样说来,团圆媳妇一开始就是个悲剧。娘家不拿她当人,婆家就更不可能拿她当人。
于是就有了在大庭广众下,团圆媳妇被扒光了衣服,扔进滚热的水里洗澡,还有人拿着水瓢往她的头顶上浇水。她跳腾着,挣扎着,嚎叫着昏过去了,人们把她抬出来,用凉水泼,用针尖扎她的手指。她醒过来了,再次抬进热水里,再昏再泼,再醒再洗,如此反复,活活把一颗鲜活的生命折磨死了。
而那些“善良”的人们,自始至终都以为这是在给她治病,是为了她好。
萧红的这一段,语言上看似轻描淡写,却暗流涌动。我的愤怒,被一点点激起,那些扭曲的嘴脸,让我恶心,让我唾弃,更让我鄙夷。也许,这才是作者的高明之举,这才是作者想要达到的效果。
本书另一个触动我的人物,是冯歪嘴子。他是磨坊的帮工,他和一个漂亮的王大姑娘有了孩子,他们被磨坊的主人撵了出去,住在我爷爷的一间简陋的草房子里。别人都以为他的孩子活不下来,别人都以为冯歪嘴子要上吊,要跳井,但是他没有。
他依然在磨坊干活,大方地把人家给他的馒头拿回家,丸子装回家,他不嫌弃,他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他的媳妇连一个鸡蛋也舍不得吃,生下第二个孩子就死了。
他用筷子喂孩子,孩子会拍手了,会笑了,他也笑了。在别人的眼里,他的孩子没长大,他却觉得长大了。是的,他的孩子长大了,他一定会把他的孩子养大,那是他的责任,那是他的任务,他必须承担,别无选择。
在这部小说里,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麻木,冷漠,挣扎,自私,爱看热闹,爱欺凌弱者。但同时,我也看到了乐观和希望,看到了作者笔下那座荒凉小城的真实面貌,体会到了作者那个童年的家里,所有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人生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