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儿子第一次告诉我他的爱好是跑步时,我内心是鄙视的。跑步算什么爱好?有什么赛事?算什么等级?……应他的要求,在所有需要填写爱好的地方,都必须填:跑步。果不其然,小学入学面试的时候,老师看着简历,微微一笑,“跑步?”,随后就问参加过什么比赛?有没有获得什么奖项?我微微一笑,摇了摇头。
对啊,我拿什么证明跑步是你的爱好呢。但是,儿子却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对跑步的热爱。每天的户外活动就是疯跑,逮着小伙伴就要和别人比赛跑步。小伙伴们都骑车玩,他就跟在车后疯追。后来他爸为了鼓励他,声称需要他帮忙刷步。于是,就看他像奉了圣旨,每天带着运动手环兢兢业业地帮他爸刷步。如果一个爱好要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那就这一点而言,儿子也算做到了。
可能是对于跑步从不懈怠,儿子在小学50米跑测试中都是满分,这学期还被推选为年级代表参加学校运动会的四程接力比赛。体育老师对他们进行了专业指导,他回来告诉我,经过老师指点发现以前都跑错了,现在掌握了要领,速度又快了一些。从以前毫无章法的疯跑,到现在和专业沾了点边,他从中获得的不仅是自信,更是对一项爱好的理解和深入。因为对跑步的热爱,并小有收获,更让他将这种热爱推广到其他体育运动,骑车、游泳、打羽毛球、踢足球都很喜欢,在小学生身体素质测评中也获得了优秀。
2
已经不记得儿子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乐高的,反正到目前为止,购买乐高的支出已经成了我们家日常开销中,继图书购买之外的第二大支出。你要问我玩出啥名堂没?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乐高将我从黏贴式捆绑中给解放了出来。我记得小区一位妈妈曾忧心忡忡地跟我说,她听说乐高可以开发智力,也买了很多给她家小孩,可是她发现孩子看不懂图纸,只是乱玩。如果非要把一样东西往开发智力上靠,那你一定会失望。
我留意了儿子玩乐高,基本也是根据自己想象拼搭,不知道是不是看不懂图纸还是不乐意照着图纸来。我看了一眼图纸,可能是天生不具备理工科的思维,反正我是看不下去的。在玩乐高这件事上,我压根没指望儿子能玩出什么名堂,我觉得他喜欢这个,并能长时间专注于这个,这就很好啦。
刚开始接触乐高的时候,我也带他去试听过“乐高机器人”的兴趣课,当时他觉得没意思,于是作罢。基本就停留在自己在家拼拼搭搭,改造来改造去,自娱自乐。后来听他说,学校的快乐周三选修课有“乐高机器人”,几节课下来,他觉得非常有意思,强烈要求报班学习。说实话,学费还是让我肉疼了一阵,最主要的是,我也不知道学这个以后怎么变现。后来发现,他是真的喜爱这个课,每次都要提前半小时去,说是可以和老师交流一下。我真是喜出望外,这个上课罕见举手的孩子,居然有和老师交流的想法,这银子还是花的值得的。每当乐高课遭遇小长假,儿子总是觉得很是可惜。似乎宁愿不放假,也要去上这个课。
3
之前读到一个妈妈写的一篇文章,她的女儿在德国上小学三年级,学校文化课成绩是保密的,但是有一门课的成绩却是完全公开的,那就是特长课。所以每个孩子都要培养一个特长,到学期末时,学校的老师会到家里来进行现场考试。但是有一个要求,这个特长要尽量选择学校开设课程之外的特长,而她女儿擅长的舞蹈、绘画、小提琴都属于学校的美术、音乐等艺术课程范畴。无奈之下,她去请教另一个有经验的妈妈,那个妈妈建议她培养女儿的特长竟然是包饺子。因为她们一家都爱吃饺子,所以对于这个特长倒也没什么压力。让她惊讶的是,女儿无师自通地掌握了一门连她都不会的包饺子绝活。在期末考核中,更是惊艳了老师,拿到了班上仅有的三个优等之一。受此鼓励,女儿不仅热爱做,还经常创新。
文末,作者女儿的导师告诉她:绝大多数人可能会平凡地度过一生,可偏偏有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忽略了这99%的部分,而是将精力集中在剩下的1%的渺茫希望中。这意味着从一开始就是一场注定会失败的豪赌,也是教育悲剧的开端。经过调查显示,德国孩子长大后大部分都做了电车司机、面包师、清洁工等平凡而普通的工作。所以所谓特长,其实只是一种能让孩子快乐,也能让家长欣慰的平凡而普通的技能。
4
想让儿子学一两样特长,最初的目的是为了他能有一技傍身,日后能够靠此自食其力。其次,因为是独身子女,也希望他能有个爱好,缓解成年后的孤独或郁闷。
儿子的兴趣班不多,坚持到现在的也只是羽毛球和“乐高机器人”,至于将来是否能糊口,我也展望不到。至少有一点我是确定的,那就是这些确实能带给他快乐和自信,他也真的很喜欢,有这个也就够了。
学习一门特长,的确需要兴趣为先导,当然在孩子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家长可以适当做引导。但是兴趣只能保证入门,要能有所学成,光靠兴趣绝对不行,必须有持之以恒的决心。而适时的成就感和愉悦感,就是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