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22年第3周成长复盘(8.1-8.7)。
今天是我写作的第292天,日更的第217天。
我们每周一次的复盘,
意义就在于记录自己的成长过程,
记录自己的思维方式是怎样一点点转变。反思,最终目的是改变,而不是形式的完美。
成长,就是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有所改变。
接下来我们从七个方面来分享:
1、本周回顾
2、习惯养成
3、输入方面
4、输出方面
5、投资理财
6、思考践行
7、下周计划
一、本周感悟
1、本周过得好快啊,感觉什么也没有做,怎么就过完了。每次到复盘的时候,就会庆幸,幸好还有复盘。
反思一下,本周有什么精进吗?也许这就是复盘的意义吧!
日复盘是为了每天提醒自己一次,周复盘是每周提醒自己一次,月目标是没有提醒一次,时间段不同,盯的任务不同。
日复盘盯周计划,周复盘盯月度计划,月复盘盯年度计划。这样看来,有了目的,就更有意义。
今天看辉哥的文章,提到认知升级的三板斧:
第一、Think Big ,Think Long。
第二、以始为终
第三、知行合一
Think Big 是在空间维度上拓展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的站位,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能俯瞰到事物的全貌。知道自己在更大世界中的位置。
Think Long是在时间维度上拓展我们的视野,要用未来视角来看待问题,想象未来的全貌。
其他两个我们今天先不讨论,但就提升视野这一项,我们就不及格。
罗胖有个10加10加10思维模型,就是当我们要做一个决定时,我们要想象另外三个自己:
10分钟之后的自己,10个月之后的自己和10年之后的自己,想象一下,他们会如何看待当前这件事?会如何抉择?
这就是复盘的意义之一,让自己以史为鉴,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来指导当下的行动,让自己知道以后如果再遇到这样的问题,该如何抉择,这也算是部分活在未来了吧。
2、点评作业还是很花费时间的,而且学员输出的质量参差不齐。点评多了,也很难正确形容自己的感受,多是以鼓励为主。
从这件事上来看,不论你成长速度快慢,至少目前看,上一期成长社群的打卡水平普遍比本期要高些,这也是接触的时间不一样,积累出来的结果吧。
你看,还是有差别的嘛!不怕慢,就怕站。
开始的晚不可怕,关键是开始了就不要停下来。
二、习惯养成
1.坚持阅读7天,累计阅读312天。
晨起阅读时间被压缩,因为要带领姑娘读《论语》一个小时,阅读的时间被压缩了,不过下半月出去了,也就没有这个问题了,可以补出来。
2.坚持写作7天,连续写作292天。
说更新简书,本周也就实操了一天,还是懒。
3.坚持早起7天,连续早起238天。
这周辅导孩子们读书,早上7-8点,很多事情也就耽搁了。
4.坚持公众号日更7天,连续日更218天。
加入了不日更不是人社群,虽然没有啥压力,但是无形中还是会消耗自己,有意无意会去关注。
三、输入方面
1.指标
读书:总指标100本,本周完成1本。累计完成31本。
NO30、《阅读的方法》
上周就在看,本周才看完,罗胖对阅读的理解,很有意思,表达的很多观点都是我想知道但是表达不出来的。博引旁证也很有意思,确实是本宝书,特别是对于阅读的理解之深刻和全面,叹为观止。
上周的介绍继续放这儿吧。
之前写过关于本书的两篇文章
《阅读的方法》之他顾篇——允许自己走出队列,看看别处
有意思比有意义更有意义——《阅读的方法》之意义篇
这是本被我耽误了的好书,一直没看是因为我的偏见,现在看来,确实挺精彩,好多随手拈来的案例,是罗胖赠予的礼物,也看到了驽马大哥滑过的身影。
那些对我们影响深重的枢纽性人物,会不会让我们迷失自我?
引用余华的回答很精彩: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影响,就像是阳光对树木的影响。树木接受了阳光的营养,成为了成长的养分,可它是按照树木的方式成长,而不是阳光的方式成长。
所以,不要害怕影响,所有的影响都会成为你成长的养分,促使你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长,只会让你越来越像自己,而不会像别人。
最可怕的是,你没有汲取到养分,自身没有成长,也就不存在像谁的问题了。不要害怕影响,影响是相互的,成长是自己的。
四、输出方面
每天除了点评作业之外,给自己的组员也会点评一下,能有人给予足够的重视,也是一种认可吧。
五、投资理财
下个月是不是可以考虑有新进资金,就可以加仓了。
六、思考践行
1、信息防火墙。
每天接触的信息太多了,可以自己来设置个防火墙,主动拦截消耗我们的信息,提升信息的输入质量。比如微信群消息,公众号好文章,视频,新闻等。
2、简书就更新了一天,为什么要更?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看到了绳系的成就。现在脑海里却一直有一个念头,叶总说简书引流很难了,不建议现在再去做,对新人不友好。
所以,早就注册了账号,一直没有打理,下半个月再说吧,现在无暇顾及,到时候看情况。
七、下周计划
1. 列需要准备的物品清单,整理电子书。
2. 视频号今天开始发视频。
3. 最后的狂欢。
每天花上十分钟左右,反思一下自己的思路和思考结果,
琢磨一下自己的想法有没有逻辑谬误?
琢磨一下自己的想法从何而来?
又缘何走了那么个思路?
有没有其他可能的思考结果 ?
琢磨一下自己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琢磨一下那些影响因素究竟有没有根基,有没有道理?
关于反思最好的方法就是记录。
没人能一次就把问题想明白。多数人,尤其是刚开始反思的人都需要在一个问题上反复思考,反复琢磨,才会有一点点进步。所以这个时候记录的必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我们一起努力,把成长路上的障碍踩在脚下,每天进步一点点,发现更好的自己!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