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的烛光,摇曳北宋
会呼吸的纸 ,挽着线装的先生
一平一仄 ,神秘走来
菩萨蛮,诉衷情,玉楼春
一束词牌,一束典雅的芬芳
绽放先生的掌中
深入词谱,词
艳装之下,佐以酒色
做着太平宰相的先生 ,潇潇洒洒
在婉约的天空里 ,富贵成山
悠悠古风荡来
烛光摇动,风流儒雅的中国
素手芊芊,把先生
填成一阕
珠圆玉润的宋词
诵传千年
我一个诗人朋友写过这样一首诗,送给一个宋朝的词人。一句太平宰相,就知道是谁了,应当是晏殊。
不知道是谁提出了婉约派四大旗帜一说,很有意思,一面旗上写着“愁宗”,这是李煜;一面旗上写着“闺语”,这是李清照;一面旗上写着“情长”,这是柳永;一面旗上写着“别恨”,这是晏殊。
可想而知晏殊在宋词里的份量。不仅在宋词里有相当重的份量,说他是宋朝的中流砥柱也不为过。
他的存在,就是一个神话。三岁识字,五岁赋诗,七岁精通琴棋书画,对于这样的奇货,大宋王朝自然是不会遗漏,真宗皇帝亲自把他抱进宫考试。十四岁时朝廷破格赐他进士。
这样的人生让很多人汗颜,有多少人科举考到两鬓斑白才考上一个进士,有些人即使考上,也不见得会被待见,比如柳永。
神童晏殊长大后不负众望,没有成为仲永,干的越来越出色,越来越起劲,当官平步青云,一路当到同平章事兼枢密使,北宋政治制度实行两府制,两府为中书和枢密院,中书的最高长官是同平章事,枢密院的最高长官是枢密使。同平章事主政,职权相当宰相;枢密使主兵,职权相当三军总司令。封建社会在皇权巩固的情况下能集军政大全于一身的,恐怕只有北宋的晏殊了,而这个人却是纯粹的文人,而且还是文采很好的文人。
真是当了好大的官,经历宋真宗,献明肃皇后,宋仁宗三代执政,真宗时崭露头角,矜矜业业,真宗死后仁宗继位,当时仁宗年幼,政局不稳,权相丁谓和枢密使曹利用联合独揽大全,晏殊力排众议,提出献明肃皇后刘娥理当“垂帘听政”。刘娥在中国历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执政时期政绩显赫,仁宗成年后顺利将朝政归还,后世往往将她与汉朝吕后,唐朝武后并称,她为人生性善良贤惠,历史给她的评价是“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她能顺利摄政,离不开晏殊的帮助与支持。
仁宗亲政后,晏殊登上仕途最高峰。都说他是太平宰相,政绩平平,这是很大的偏见。
支持刘皇后摄政算是大功一件。之后西夏在陕西大败宋军,晏殊是扭转战局的关键人物,当时韩琦,范仲淹在外用兵,晏殊在内主持朝政,朝廷上下精诚团结,众志成城。宋朝重文轻武,他废除了一些导致军队弊端丛生的制度,大幅度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宋军最终在西北战场力迫西夏和谈。
出任陪都应天府知府时,修建睢阳书院,功在千秋,当年睢阳书院人才辈出,逐渐成了当时最高学府之一,和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合称北宋的四大书院。欧阳修给了他这样的评价“自五代以来,天下学废,兴自公始”。
晏殊是五代十国五胡乱华以来兴办教育之第一人,慧眼识英才,史书给他的评价就是“能识人”,他提携的人不计其数,有的人甚至在后世名声远远超过他,比如王安石,范仲淹。
政治向来是暗藏汹涌,表面太平并不见得就绝对太平,太平宰相这个位置其实坐的一天也不太平,是他用自己的好度量好才情好眼光维系着天下苍生所向往的太平。
他是一个没有污点的人,他称得上是完人,唯一有一点点的睚眦就是脾气爷们了点,曾经在太后面前用芴板打断侍从的门牙,只是那一刻,他实在太生气了。
盛世有盛世的华章,盛世也有盛世的悲歌,权且让一种叫做婉约的水墨词来细细品味,再做最真挚的叙述。这样的华章,就交给了大富大贵的晏殊,那样的悲歌,就交给了渐行渐远的柳永。
柳词婉而哀,晏词婉而丽,是不同的审美,但都是一样的好到极端。
我读晏词,惊叹它词格高远非凡,那种属于岁月时光独有的清丽会弥漫身心,心情也美丽了。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
我读晏词,体会它词风哀今悲昔,那种属于人生无常特有的别恨会布满眼帘,眼睛也湿润了。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
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这是一个用灵魂来追求完美,用生命来谱写词章的男子,他富贵不鄙俗,多情不轻佻,圆融不圆滑,当他成为神童那一刻起就意味着他是人间的一颗宝珠,圆润温和。
人生起起落落,他最终所悟到的真谛是,人生最珍贵的东西不是富贵,不是权位,而是意中人,而是眼前人。
那时候,他写下“时光只顾催人老,不解多情 ”,“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