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连续三天日均气温低于10度,气象台正式宣布苏城入冬,去往东山的路上,金黄的银杏火红的枫叶,以及色彩斑斓的杉树、槭树和乌桕树,依然展示着浓浓的秋色。
中午的暖阳依然璀璨,从凋零的枝桠中洒在路面的落叶上,苏城的观赏银杏不再仅限在几个园林和几条街了,景观树已经遍布几乎每一个小区和每一条道路,人们依旧在同一个时段去往道前街和定慧寺,延续百年的赏秋传统,现如今寺庙入口处提供免费的赠香,还有不同的是出现了很多外国友人,青年学子,想来是附近苏大的学生,再看双塔街区里的网红商铺和打卡点,很大程度上都拜这群青年之手,通过现代媒介的推广,进一步发扬光大的结果。王氏林记的烧饼和老吴北京烤鸭的十几年前只是在周边居民中有些口碑,靠口口相传的一点能量做到了日销数千,还因此上了本地报刊,现如今真真假假的分店也是遍地开花,用流量统计的话何止千万。
这是一个非传统的新世纪,流量更胜于努力和智慧。
这样的初冬时节,街头巷陌里的消费人群,远比比商城的多,平民化的大饼油条和奶茶替代了寿司牛排和咖啡,最明显不过的消费降级现象。
环秀山庄里一群群的退休老人举着相机不停拍拍,相互之间切磋交流个不停,最是快乐的群体。观前街公交站台上还是一群群的老年人,呼朋唤友的,时不时提到些过去的六机厂这种有些年代的厂名来,然后攀比一下不同厂子的退休待遇,那金额让年轻人不免侧耳;加班加点拧螺丝的也好、西装革履坐格子间的也罢,都感慨那点微薄的窝囊费,除了躺平还能有啥?
能把一日三餐搞定不饿着冻着,再充个手机费把流量搞定,就是人生的终极目标了。
桃花源记里的美好生活大概就是这样子了,不需要买房不需要奢侈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结婚不生娃,个个知书达理相敬如宾的,大同社会也不过如此,还有谁敢说不幸福不太平不安康吗?
相对于色彩斑斓的初冬和离退休人员的安逸,从去年开始,我的12月的却过成了单一的黑色。
至今在经济萎靡的大环境历史的洪流中,半百的年龄成了一道重新入职不可逾越的障碍,一次次地被碾压在历史的基准线下,期望值不断地下探,撇开短暂的民企平台,仍未见底。
人的收入水平说是被提前设计的,假如这个是事实,就不应该再去埋怨躺平一族,也不必要为了提升经济去搞什么刺激政策,社会财富的被动豪取巧夺已经无法通过公平努力主动获得,这个过程如果不在最初的规划设计里,方向也就迷失了,如果也在那个圈圈的设定里,那么现在的偏离到了必须矫正的时刻。
在没有机会获得分配权的时候说再多也就不会有动力去创造更多的社会增加值,老鼠也吃不饱生存不下去,要猫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