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是晚清第一重臣,是继王阳明之后的半个圣贤(为满清服务只能是半个圣贤)。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为满清成功续命50年,获得满清“文正”的谥号可见分量之高,靠的就是名满天下湘军。俗话说无湘不成军(当然后来成了无川不成军了),湘军鼎盛时期有50余万人,那么曾国藩是怎么选兵的呢?
曾国藩基本上继承了戚继光的选兵方法,并且自己还有创新,创造性的开始在军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创新后来被他的一个湖南老乡继承和发扬光大。(毛泽东父亲毛贻昌是湘军退伍士兵)。首先在士兵的选择上,和戚继光的原则基本相同,戚继光曰:四要,四不要。
四要
一、标准农民,农民能吃苦,有体力,重要的是服从管理;
二、黑大粗壮肌肉结实,对体力的要求,
三、目光有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目光有神的精神好,
四、见官府有所畏惧,服从管理,容易塑造成精兵。
四不要
一、城市人不要,按照戚继光的标准,城市人见过世面,对上级的命令不太服从;
二、在官府任过职的不要,在官府任过职的,对明朝政府的体系已经分熟悉,十足的兵油子;
三、40岁以上的不要,皮肤白净的不要,年龄大的,体力不足,按当时的说法皮肤白净的都是劳动不多的,难以吃苦;
四、胆子特别小、胆子特别大不要;胆子特别大的容易偏激,扰乱军心。
另外就是兵源地域性,戚继光的兵源是义乌矿工,而曾国藩是选择自己的湖南老乡,利用宗族血亲来加强军队的凝聚力,以避免八旗、绿营兵的“胜不相贺,败不相救”的陋习。
士兵待遇上,和戚家军一样,湘军士兵工资是比八旗、绿营这些正规军高很多的(当然八旗、绿营兵基本上没有战斗力)。绿营兵每月的薪水为:马兵是2两,战兵1两,守兵位1.2两。而湘军士兵是6两,是绿营兵的三倍。湘军一个中层军官——营官的年薪是2400两,相当于一个地方知府一年薪俸。
曾国藩跟戚继光一样高度重视军队训练,并且明确提出兵不练精不出战。他亲自订立军纪、营规,编成通俗易懂易记的“顺口溜”式的歌曲,如《陆军得胜歌》、《水师得胜歌》、《爱民歌》、《解散歌》等,教士兵们唱,饬令严格执行,每天按军纪营规操练,每天不得间断。除了军事素质外,曾国藩等人不断向兵卒灌输忠君卫道等封建宗法伦理道德,每逢三、八操演,曾氏必亲到校场演讲,苦口婆心说教,使士兵能够勇猛作战,不避矢石。
当然这是士兵的选择标准,将领有另外的选择标准。湘军将领读书人的比例非常高,有人可能觉得书生无用,实际上这是误读。这些读书人信仰的都是理学,而且道德水准比较高,为了捍卫信仰那是随时准备玩命的,还甘于清贫不贪污,八旗、绿营将领喝兵血、吃空饷的这些陋习基本不会有。例如湘军大将罗泽南就是个穷秀才出身。
曾国藩这一套搞下来,湘军就成了一只与之前封建军队性质完全不同的军队,他们待遇优厚且有政治信仰。当然湘军是曾国藩的私人武装,换句话说湘军只听他的,工资、抚恤也是曾国藩自己筹措,朝廷不出一分钱。几十年后的袁世凯对此也是深受启发。
俗话说“选兵首在选将”,如果是戚继光、曾国藩来选兵,像我们现在军旅电视剧里江小鱼这种当兵前油嘴滑舌的混子,想当兵?别说门都没有,窗户都没有。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想玩什么浪漫的少爷兵、混子,更是别想,这里只有默默砍人头的农民兵,少爷兵、混子请往他处浪。当然现代我们是人民军队,不一样,笑谈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