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以互联网为主导的信息技术高度发达、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交融乃至交锋和博弈,促使当下的中小学生进入了观点多元化的时代。而我们的老师们大多也放弃了过去非对即错的二元思维,给与了学生的多元观点以最大的宽容。在很多语文课上,我们都能看到授课教师特别注重根据文本内容,在教学中主动激发学生的多元观点,引发学生的思辨。比如《落花生》关于是否也可做一个既漂亮又甜美的苹果?比如《海上英魂》中邓世昌应不应该抓住两次获救的机会逃生?很多时候,孩子们通过这样的思辨,或得到了价值澄清,或体验了多元认同,教学的生成也常常因此而变得精彩纷呈,并引发听课教师们的阵阵感叹与会心的笑声。但是,笔者也发现很多语文课堂,执教者用大量的时间引发学生们展开的是纯观点的辨析,这些纯价值观的碰撞性教学活动,看似促成了教学的生成性精彩,却似乎已偏离了语文学科的学科性航程,而驶入了思想品德课的领地,而执教者与听课教师都浑然不知,都津津乐道于学生们观点的多元,特别是某些观点独特魅力,于是,大家都认为这就是一节非常棒的语文课!我常常在课后就这样的教学环节连续不断地追问上课及听课老师们一个问题:大家都非常欣赏教学中的这个环节,如果这是一节以此文本为抓手的思想品德类课,如当下的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你会怎么上?你可不可以也用这样的方法来上?如果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上,那么,语文学科的语文性在哪里?思想品德学科的学科性又在哪里?我常常看到老师们原本兴奋的脸上突然露出一丝茫然,然后又若有所思的样子。
笔者以为,多元观点的思辨教学于语文课堂,更多的要分析作者拥有什么样的观点,并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的,其表达方式有何出彩之处?再者,我是否认同这样的观点,或又具有什么样的观点,如果要把这样的观点表达出来,又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来展现出来?这样的思辨与分析,方才具有语文课的味道,并真正授与学生以文载道的具体方法!而对于思想品德类课而言,我们则应引导学生在辨析不同观点的尺长寸短之后再进行正确的或更适合自己的选择,这种让学生在观点思辨后进行价值澄清、利义取舍与理解包容的教学活动,才更能体现思品课的性质,并促进学生更为正确而成熟的世界观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