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小组群里有很多次的热烈讨论,这些讨论最终也都更像是争论,最终也就是不欢而散,不了了之。可能有时候场面已经非常激烈,我也没出面表态或者制止什么,可能也会让一些人觉得是不是这都吵起来了,是不是大家关系会收到影响。所以我一晚上都在考虑要不要说一些什么,最后就通过这种平台来写个短篇吧,微信写多一点刷屏太严重,影响大家观看。
我期待的小组群气氛
无法避免的平台——微信是我们无法逃开的社交工具,它已经改变了我们的交流方式,也许有人喜欢在微信里跟人聊天,也许有人讨厌这种冰冷的工具。无论如何,事实是我们小组见面的时间有限,群里28个账户,其中10个不在本组聚会,稳定见面的x个,不稳定见到的y个,但是微信群成了我们唯一的交集,超过了主日。所以既然这是无法避免的一个工具,我们如何期待和使用它呢?
不冷清——我期待这个群可以热烈的交流和分享自己的生活、与神的见证、自己的疑惑等等,我不想看到的是冷清,每天只有一个灵修消息,发一个通知都没人理我,说一件事情都没人回应。我猜得到我们的群都是设置免打扰的,我也是,但是我的例外是小组的群我是有新消息提醒的,所以无休的时候被连续震动提醒,会让我误以为闹铃来了。当我看到大家能为一些事情“讨论”,我是开心的,当人愿意回应你,已经是60分状态了。基于这种思考,我不会轻易打断大家。
多角度观察——可能有人不喜欢争吵,基本上都不喜欢争吵的,即使是争吵双方,他们在其中并不觉得这是争吵,而可能是在抗争表现得胜。关键却是你如何定义争吵,可能有人觉得出现骂人词汇了,有人身攻击了,过于远离话题主题了,这些都可以判定已经为争吵。我不否定这些判断,我的考虑在于能够借此更多的观察一个人。我们聚会的时候,问一个问题鲜有人回答,必答题也不一定能完全配合,这是程度1;当别人说了一些感兴趣的话题就会想要回应,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是程度2;为了自己的立场据理力争,舌战群儒,这是程度3;最后我们能够达成共识,感谢一次交流的出现丰富了见识blabla,这是程度4。以我看,程度变化不是外力可以轻易影响的,所以群里一旦出现可以从1到2的机会,我不会轻易放弃,我想要看大家的观点,这种自由的状态,我们更容易表现自己、表达自己;这种非正式状态,更容易让我们说出心里真实的想法,而不是书面答案,或者说圣经标准答案。我想让争吵这个界定的标准更加宽松一点,尽量维持大家愿意说话的状态,可以更多的认识人。
讨论的目的——不知道每个人如何看待自己参与的讨论,1是想尽情的说出自己的观点?2是想辩驳那些觉得不对的观点?3想达成共识?4想征服对手?不同的目的决定你是否满意这次讨论,讨论之后或许是心满意足或许是耿耿于怀。我比较容易徘徊在辩驳的层面,期待能达成共识,所以我也对很多讨论不满意,因为对方根本不听我的,基本是停留在各执己见,想要说服对方的地步。对于我们群里的讨论,我期待我们可以保持在目的1,这样子不容易失望,不容易难过,在我们目前这种关系下,你想要影响别人是不太现实的,而增进关系恰恰是1可以达到的,1也可以让我们更多的认识一个人,慢慢地,我们就可以跳过2,达到3和4。
体系化观点——我比较头疼的是很多人表达观点不够统一,讲A事件,我觉得人应该诚实,讲B事件,我觉得人应该狡猾面对处境。如果我们听到这么一种综合表达,我会觉得矛盾,不同的事件我们表达了互相矛盾的观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受。为什么?
首先我们可能并非在讲自己的观点,我们是在回答问题。元芳你怎么看,这是一句调侃的笑话,表达了作为助手元芳的无奈,总被当做工具人,说什么可能都会被包青天抢了风头,同样的现象也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说对了被领导拿去邀功,说错了背锅,久而久之,我们就不说了,或者我们变成说一些套话,甚至我们还有发言模板ABC句式。当别人问你怎么看,我们就说这个事情也挺好的,但是也有弊端最终我们要辩证的看,两头不得罪,其实就是废话,你根本没有在表达自己,你是在敷衍社交。这不是小组需要的内容,这种信息基本是无效信息。
其次,我们会说一些不会错的观点。可能这种无误观点是大道理,经文,这些拿出来都是不能说是错的,但是是否能够在一个具体话题里带来推动,是否真实的表达了内心,我只能说不得而已,往往我不相信这是心底最真实的最直接的信息,是经过加工的。这种也不是我想听的观点,因为可能被处理的,当然这个错不一定在于本人,需要慢慢挖掘。
再次,我们缺少平时的思考。我感觉有时候我们不思考,不想思考,没空思考,思考没有答案。总之结局是我们对于很多问题心里没有体系化的答案,所以就是想到什么说什么,最后自己都发现是哦,我怎么没想到这些,对呀,我怎么刚才还是那么想的。最后我们只能说算了,不去管它,做自己的事情算了。思考似乎不能产生生产力,似乎是耽误工夫,但是思考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态度的。这个世界不想让我们思考,因为现代工业把人当做工具(参考摩登时代),我们是祖国的一块砖,砖怎么会思考,这种观点已经影响了我们。其实这也是哲学的作用,哲学性的思考会确定我们如何看待一生等等,只有思考清楚了,我们才会按着这个去生活。显然我们连第一步都没有,我们的生活是机械的、被迫的。我们的讨论也是被迫的,是被人提问的,内心发掘这种问题我根本没想过,那只能随便瞎说说了,反正没影响。
所以,相比于客气的观点,我更珍视犀利的观点,有清晰态度的观点,知行合一的观点。
账号背后的人——微信不同于豆瓣知乎,它背后是一个真实的人,特别对于我们小组,每个账号背后就是一个生命,在我脑子里都是有一个账户ID的。我知道A讨厌什么喜欢什么,所以对于一些话题我就知道她说话肯定是朝着某种态度;B喜欢讨论什么,所以只有话题涉及到相关的他才会说话,不代表他不关心群,而是这是他的特点。诸如此类的思考是我在群里观察时候所用的思路。如果这么看,我更加不容易紧张,我会继续用这些讨论勾勒账号背后的那个人的轮廓。当然这个也有误差,因为有人在网上的说话是比见面有很大距离的,这种就得多重勾勒,一方面勾勒一个网络形象,一方面还要跟现实形象进行关联。
随时随地——说了很多似乎不是优点,我也得认可它的优势,就在于随时随地,典型的即时通讯。当你看到美丽的景色,经历奇妙的事情,当下就可以三言两句发表出来让大家一同分享那种快乐;亦或遇到什么难处,可以代祷帮助,让大家一同分担压力。这是微信群的好处,甚至还能帮忙点赞,这都是优点,是可以让我们的联系更加紧密、丰富和真实。关键在于你是不是想如此的分享你的生活,我再表达一次,群里这些账号背后是真实的生命,我可以为之放心,我们也应该让其他人放心。只有信任了,可能才会敞开,积极的交流。
既然这是一个无法避免的社交平台,希望它是帮助我们认识彼此,丰富我们认识的空间和维度。你怎么看待我们小组的群状态,期待你也可以跟我交流,让我们在这方面也能达成一些共识,也能丰富我的观点。
也许你希望更加热烈,也许你忙的不怎么看,也许你无所谓,分享你的观点,好让我知道该怎么办。请记得,这是我们一同的小组群。
其它未尽观点,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