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常有两种“不存在感”,一种是至高境界,一种是自残境界。
一.在班级的不存在感
关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老子在《道德经》里有一段经典描述:
原文:“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它的大概意思是: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他很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班级管理也是如此,最好的管理状态是班主任的“不存在”感。经常在新闻报道中看到有的同行侃侃而谈,“我着力改变了某某学生某方面”、“我的学生任某某领导岗位”,或者“我一定要在短时间内改变某种状况”。庄子在《天运》中有这样一个比喻:
原文:“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湖水干涸了,原本在一起相互嬉戏的鱼儿,相互吐着鱼沫,互相滋润着,维持着基本的生命状态,这是多么友爱、感人的场景啊,但是,难道这会比彼此撒手,各自遨游在江湖大海更加逍遥自在吗?
树叶枯黄了,相伴的鸟儿就应该各自远走高飞,湖泊干涸了,一起嬉戏的鱼儿就应该分道扬镳。这是自然定律!我一直有一种认识,引领他们是我的责任,他们自己取得的成就却与我无关,那是造化,学生自己的造化。
事物都有两级,用化学的术语叫“能量守恒”,用儒家的观点叫“中庸”,教师对学生的爱也要适可而行。无爱不可,但爱太重,对己,对学生,都是负担,如果强行而为,逆自然规律而行,结局必定是惨烈的。雷也罢,雨也行,风雨雷电都应顺势而为。
我们回顾那些近几年出现的极端案例,师生的强烈对峙,很大程度是我们逆势而为的恶果,循序渐进,滴水穿石,才是正道。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温水煮青蛙,不是更能让青蛙陶醉而无法自拔吗?
也许,教师与学生于此和解,不再急功近利,却可以收获海阔天空。“相濡与沫,不若相忘于江湖”,钱穆先生对此有极为精辟的理解——此教人两忘生死耳。
二.在家庭的不存在感
这是一部分教师的心魔。以爱学生的名义,行害人害己的行为。误己,误家人,也误学生。
曾经看过这么一个案例:一位高三女英语教师的女儿发高烧,高烧持续不退,但该教师却因为学生临近高考,没有及时带自己的女儿就诊,放弃最佳治疗时机,结果致使女儿双目失明!记者采访该教师的时候,她缓缓的说:“我的学生都考得很好!”我深深的感到悲哀——为她的女儿悲哀。我们曾经大张旗鼓地表彰过类似的教师,那是一个群体的悲哀。这样一群人,我除了看到残忍,看不到其它东西。
为此,我们必须先回答一个问题——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我个人会两个字来回答:温度。温暖自己,温暖家人,温暖大千世界。而教师要做的,其实也很简单:用有温度的生活态度去感染学生。
这里有一个层次问题,温度的第一层次肯定是温暖自己,这与自私无关。
我们曾经听闻过很多“先进典型”教师,有病不治,有病缓治,坚守讲台,这样真的好吗?从反面来讲,一个病恹恹的教师站在讲台上,除了那可能产生的瞬间的感动,是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呢?还是能给学生带来一丝阳光正能量?教授学生知识与珍爱生命孰轻孰重?
如果我是学生,我更喜欢一个健康阳光幽默的老师出现在讲台上。
这么多年以来,只要有休息时间,必定带着孩子家人去游玩,去感受大自然,带着孩子去书店,去接受人类智慧的洗礼,把这一幕幕拍成照片,编辑成简短的故事。我也会把这些东西给学生们看一看,分享自己的幸福。渐渐地,学生也会把他们的生活趣事讲给我听。
我曾经高调地在学生中宣布:“如果我的家人需要我请假照顾,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请假回家。”
一个连自己和家人都不爱的教师,又如何感染学生爱己爱人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