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林奇是美国的一位传奇基金经理人,他管理麦哲伦基金在13年间从2000万增加到140亿,平均复合年增长率高达29%。
彼得林奇之所以取得了如此惊人的成功与它的勤奋是分不开的,他研究公司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大量阅读上市公司年报,当然这些信息都是完全公开的,一旦发现他感兴趣的公司,他就会深入研究,甚至去上市公司总部调查,直到他做出判断并且买入。他的理念是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作为投资者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股票背后的公司,而非仅仅关注股票本身。
彼得林奇在投资上整体的风格就是进攻、进攻、再进攻。他不断的买入自己看好的股票,然后继续分析不同的新股票,一旦发现有比自己手里具有更大增值潜力的股票,他就买入新股票替换掉之前的,从而增加自己赚钱的概率。
彼得林奇从来没有一个全面的选股策略,他会主动去拜访上市公司总部从而了解更多的情况,而相对于整个行业来说,他更看重个股,他认为选对一只股票比选对一个行业更重要,也既是他所说的:自下而上型选股。比如在1982年美国汽车业复苏的时候,同样的汽车行业,选中了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人股票在1982-1987年上涨了3倍,而同时段的克莱斯勒却上涨了整整50倍。
他认为在股票投资上耐心终有回报,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观察到,长期投资于零售业或餐饮业的公司的回报率比投资于周期型公司要高,几乎可以与科技公司的股票回报率相媲美,而且风险要小得多,因为科技公司所面临的竞争环境是不一样的,一旦出现了一家对自身业务有较大威胁的科技企业,那么科技公司的市值可能一下子就可能缩水一半,而餐饮业和零售业即便出现了非常有威胁的竞争对手,那恐怕也要等上几年才会影响到自己。
彼得林奇号称是美国持有股票数量最多的基金经理人,最多的时候他同时持有1000多只股票,实在令人惊愕。其实情况是这样,他从来不会在自己不了解的股票上持有过多的资金,他所持有的股票有大部分种类的市值其实只占到总资产的10%左右,这主要是便于他去研究分析,毕竟上市公司需要你持有一定的市值股票才会为你邮寄年报(当时的互联网还没有那么发达)。这也给作为普通投资者的我们一个启示:不要在自己不了解的股票上投入过多金钱,毕竟连彼得林奇这样的资深投资者都不敢这么做。
虽然他持有的股票数量很多,但是这并不影响他投资风格的灵活,对任何股票他从不无条件的长期持有,每隔半年都定期检查一下自己的持股公司是否有新的变化,然后在做新的投资调整。而且他从不拘泥于某一类的股票,他总是去寻找那些处于价值洼地的行业和公司,他相信没有永远一蹶不振的行业,长期低迷的行业总有一天会东山再起,你只是要提前发现它并且在适当的时间买入。
所以林奇通常与一般人想的不同,大多数投资人都希望无论是个股还是大盘都尽可能的涨的高高的,而林奇却宁愿股票再大跌300点,这样他就可以趁低价买入更多自己看中的股票了。
以上就是林奇的一部分投资理念,仅供大家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