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年轻人目标感的核心之处存在着一对根本矛盾。
年轻人必须发现源于自身兴趣和信仰的独特目标。然而,他们的探索,也需要借由生活中其他人的指导,他们所发现的目标不可避免的,会受到自身所处文化环境中价值观的影响。
矛盾在于,目标既是绝对的个人现象,同时又不可避免的是社会现象,它是在内部建构的,却是在跟他人的相互交往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它是向内审视,同时向外探索的产物。当目标完全确立的时候,既反映了自我真正的抱负,同时也反映了自我之外的世界的切实需求。
我们不能把一个现成的目标呈现给年轻人,期望这个目标与他们轻松匹配。然而,可以做并且应该做的是指引他们接触一些有启发的想法。集会是各种想法的源泉,社会文化组织。这些想法和源泉,能给年轻人带来启发和激励,使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当然,我们也可以为他们创造条件,帮助他们依靠个人努力去构建目标。
即使对于养育条件最好的孩子,更广阔的社会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我们便捷的大众传媒在持续地传递着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有害或堕落的文化环境会削弱父母的影响,而健康和充满活力的文化气候会鼓励父母对孩子的指导。
如果一个社会有着丰富的高尚信仰和实践,年轻人就会去追求伟大的志向,并对自己能做什么以及能为这个世界做什么有更多的理解。如果是愤世嫉俗盛行的社会,会使年轻人意志消沉,削弱他们的抱负心,使他们获得有目标感的人生的希望变得渺茫。
在几十年前托马斯•曼曾观察到这样一个品质低劣的社会,他写道:
“一个人不只是作为个体过着自己的生活,同时也是过着他所处这个时代的生活……各种各样的个人目标、结果、希望和前景从他的眼前掠过,在这之中,他可以获得追寻目标,实现志向的动力。现在如果他的生活,他所处时代的生活的核心是空乏的,没有什么可以滋养他的梦想,如果他内心里面把这当做没有希望的、无意义的、老朽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一定程度的人格不健全是必然会发生的。”
大多数父母努力付出的对象只是自己的孩子,这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这就把这个缺口留给了更广阔的社会,需要社会有能力为所有年轻人追寻目标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个良好的社会,要能提供这样的支持,因为所有年轻人都应当有机会过上有目标感的生活。如果疏于照管的年轻人,没有找到可以投身的积极的人生目标,他们可能会去做一些不具有建设性的事情,反而会让社会不得安宁。一个能够给年轻人带来目标感文化的社会,会成立一些公共组织,一方面提供生活辅导,一方面可以展现有目标人生的积极愿景是怎样的,以及提供追寻这样的人生所需的实践知识。
年轻人对目标的找寻贯穿在各个时代,无论是好的时代还是坏的时代,是经济富足的时代,还是经济萧条的时代。成功适应战争、流行病、饥荒及难以想象的艰难处境的年轻人,一定能够从身边的模范人物及这些人物所呈现出的更广泛的目标感文化中获得指引和鼓舞。
202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