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龙教授的《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不仅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大众传播理论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还通过案例和分析,帮助读者理解大众传播理论的精髓,对于学习《传播学教程》很有裨益。本文将基于本书第一章至第七章的主要内容展开整理与思考。
阅读之前,很有必要了解何为范式与流派。范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研究前提,理论体系、理论框架。在该体系框架之内的该范式的理论、法则、定理都被人们普遍接受。而流派则是指学术研究、艺术创作、文学写作等层面具有独特风格的派别。
第一章主要围绕“传播的六种话语”展开,不单单试图给传播下一个定义,而是从六个不同的角度解读这个概念。它探讨了人们如何定义和研究传播,以及为何人们会以某种特定的方式表述传播。在《传播学教程》中,对于传播的定义和解读上,也有多角度的探讨,这不仅说明了人文学科的多元化理解,也启发我们不要囿于课本,而要各抒己见,敢于思考和创新。
第二章聚焦于传播学研究的历史。这一部分梳理了传播学从起源到发展的主要历程,提供了一个宏观的历史视角,内容包括传播学的欧洲源流、美国源流和四大奠基人以及施拉姆的主要理论。
第三章是全书的重中之重,该章节探讨了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作者将大众传播理论分为客观经验主义范式、诠释经验主义范式和批判理论范式。客观经验主义这种范式强调通过观察和实验来验证理论,追求科学的客观性和精确性。在大众传播领域,客观经验主义范式关注传播效果、受众反应等可量化的指标。然而,这种范式也因其过于关注表面现象和忽视深层意义而受到批判。诠释经验主义范式则试图弥补客观经验主义的不足,它强调对传播现象进行深入的诠释和理解,关注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和文化内涵。这种范式对于理解大众传播的文化属性和社会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批判理论范式则是对前两种范式的批判和超越。它强调对大众传播现象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批判,揭示出其中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
第四章到第七章集中探讨了宣传研究、说服研究;大众传播功能研究、传播流研究;基模理论等研究范式。《范式与流派》与《传播学教程》两本书都涉及了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即认知、心理和态度以及行动层面。它们都详细阐述了外部信息如何影响人们的知觉、记忆、情绪、态度以及最终的行为表现。
大众传播理论不仅涉及到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通过学习和理解大众传播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信息传播的本质和规律,提高我们的媒介素养和批判能力。
《范式与流派》与《传播学教程》在研究与叙述上存在很多相同之处,但各自差异也很显著。《范》更加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深度,而《传》则可能更加注重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的传授,《传》在传播效果的研究上可能更加注重实证研究和量化分析,提供了一种较为传统的、系统的研究框架。而《范》则可能从更加多元和批判的视角来审视传播效果,不仅关注实际效果,还探讨传播效果背后的社会、文化和政治因素。因此,在掌握了《传》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式的基础上,《范》能够帮助我们拓展更为全面的理论视野。两本书是可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
除却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方法的探索,刘海龙教授在序言中的叙述也给我莫大启发。
不止一个同行和我谈起,学生写的所谓“毕业论文”越来越像教科书(或者说“教科书的第一章”):洋洋洒洒万言,但又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表面上什么都谈到了,但实际上又什么也没说。学生们不是在用批判性思维分析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而是围绕某个表面现象展开概念间的简单联想(就像大部分中学生回答政治和历史论述题一样)。
确实,这种“不求甚解”的浅思考占据了很多人的思维,也包括我本人,在对待问题时,我们更倾向于结果而非过程,例如写每两周的读书报告时,我似乎渐渐将重点偏移到“报告”这份作业的完成,而“读书”这一过程则多是囫囵吞枣,匆匆掠过。“回看本周读书报告,好似又陷入刘海龙教授在序言中写到的“洋洋洒洒万言,但又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表面上什么都谈到了,但实际上又什么也没说”的窠臼,好在问题已被披露。白岩松曾说:”过程好,结果不会差,为结果而忽视过程,结果一般不会好”,希望在以后的每周中我能踏实完成“读书”的过程,使“报告”这个结果完成得更好。
序言结尾提到的问题,也是我曾想过的问题,我曾想,新传类为什么要学如此多纷杂的概论,而不是将重点全部放在采编等实用技能上,如今我离这个问题的答案近了一步。
在教学的过程中,曾经有同学怯怯地问我:“对于新闻传播行业而言,我们只要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技能就可以胜任大部分工作,这些理论和我们的实际工作没有直接的关系,为什么要做无用功?”对于新闻传播行业的专业化尚处于初级阶段的当代中国而言,这确实是实情。这个问题说来话长,若用一句话作答,不妨把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名言稍作修改:那些相信自己能够免受理论影响,讲求实际的人,通常是一些过时理论的奴隶。
“那些相信自己能够免受理论影响,讲求实际的人,通常是一些过时理论的奴隶”,理论以其特有的方式与方法来指导实践,学习理论与付诸实践,二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