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以爱的教育为主题,提升学生道德修养和健康人格培养
“营造育人文化”第十六条标准: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健康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了解学生思想与品行养成过程及其教育方法。
第一节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作为校长,要了解学生身心发展与品行养成的特点、规律、过程及其教育方法,遵循其中的规律,科学地开展德育工作,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一、特别的你
我国学者孙煜明等人把学生的问题行为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外向型,即攻击行为,这种行为表现为活动过度、行为精暴、上课不专心、不遵守纪律、无法与同学友好相处,严重者甚至逃学、说慌、欺骗、偷窃、斗殴等;
另一类是内向型的行为,即退缩型的,表现为沉默寡言、胆怯退缩、孤僻离群、神经过敏、烦躁不安、晚上做噩梦、说梦话、失眠等。
成因分析:
(一)家庭生活的不幸
(二)父母关爱的缺失
(三)教师的引导不得当
(四)学校的德育方法单一
二、特别的爱
针对现存的健康人格危机和德育危机,我们有何对治方法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实施爱的教育。爱就是最好的教育。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对爱的教育是如此诠释的:
第一层含义是指教育者基于历史使命感及对教育的热爱,对教育对象发展可能性的坚定信念,对教育对象表现出真诚的、全身心的、毫无保留的关心与热爱。
第二层含义是指教育者在主动奉献后,获得可贵的成果,其受教育对象不仅改掉各种不良习气,学会自尊自爱,而且乐于助人,乃至造福人群,将爱的情感转移到他人身上,释放出爱。
学校如何推动爱的教育呢?
(一)呼吁家长恰当的家
(二)呼吁教师真诚的爱
(三)呼吁学校对应的爱
(四)呼吁社会全方位的爱
第二节 学生品德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及品行养成过程分析
学生的品德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一个生长过程。我们要陪伴学生一起成长,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他们,做麦田的守候者,静待花开的声音。
一、学生品德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在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健康心理发展过程中,是存在一些关键期的。所谓品德发展关键期,是指某种品德品质、品德结构功能、品德行为习惯出现转折或飞跃时期,或者说,良好的品德物质最容易形成和培养的时期。在育人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到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因材施教。
二、学生品行养成过程分析
首先,在幼儿期,孩子能察言观色,教育者要开始认真加以教诲,否则就会错失教育的良机。
其次,在少儿期,孩子在这一时期精神集中,可塑性强,教育效果好,因此不过错过少儿时期这个最佳教育时机。
最后,在少年期,学生在这个时期“神情未定”,外部环境对其品德形成至关重要,因此强调应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其创设一个好的环境进行“潜移默化”。
第三节 学生思想与品行的教育方法
一、遵循发展规律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健康心理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与规律,我们在开展德育活动时要遵循规律,抓住学生品德形成的关键期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
二、走进学生内心
人是感性动物,学校开展德育活动也要设法走进学生的内心,引发学生的认同和共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注重情感体验
学校开展德育活动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引导学生追求人世间的真善美,并从中得到快乐感、成功感、幸福感。
四、师生双向互动
在德育过程中,需要加强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教师要蹲下身来,真诚地与学生交朋友,聆听学生的心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以身作则,用自己的正确价值观引导学生,用高尚的情感熏陶学生,用美好的心灵净化学生,用良好的行为引领学生,做到师生共同成长。
五、与生活接轨
“生活是道德得以生长的土壤,离开生活,道德是无法进行无土栽培的。”德育活动必须与生活接轨。我们可以从实际生活中选择有教育价值的德育素材,可以是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突发事件、道德情景等,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
六、整合各方面力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校是最重要的教育和培养基地,社区的宣传和服务工作也极为重要,社会的价值取向也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德育过程中,我们要整合各方面的力量,携手并进,形成合力,促进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的养成。
七、完善评价制度
我们要改变单一的评价体系,使评价更具有全面性、过程性、发展性。全面性就是指对学生必须具备和自觉遵守的道德标准的全面评价。过程性就是指要关注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不能只关注终结性评价,应该尤为看重形成性评价。发展性就是指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因为孩子就是在不断犯错的过程中成长的,老师要允许学生犯错,用宽容、博大的胸怀去对待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