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子
中国文化是儒道互补的格局,孔老同源(根),孔老思想是有共同性的,是我们这个文明根本的此世性格,我们没有创世神话,解决了上帝之死的问题。尼采曾经尝试解决过,提及上帝之死。我们是唯一一个不讲彼岸的文明,只讲此世的繁荣。
哲学是每个时代的最庄严的守护。孔老解决问题的路径不同。
老子这个人不等于老子这本书。我们所看到的老子作品,是对老子思想的累计解读,
老子通行本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第一篇叫道经,第38篇取德字开头,名为道德经。 而马王堆出土的汉墓书帛顺序表明,很可能叫德道经。
道德经里注意“用”,81章里面有5章,而且涉及的内容极为关键。用与器相对,器与物又不同,器是要放到具体场景中去使用,例如粉笔是物,而它指向黑板,我自己是使用者。用的关联的整体,可以关联出整个世界。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将器引申入用。
从有欲和无欲两种状态来,常无欲观万物之生,常有欲观万物之成(表示归终),欲望就是自我保存的冲动,所有的事物都有保持自我状态的倾向。儒道都是不讲无欲的状态,都是顺其自然。无欲才能观万物之生,否则就是破坏万物的状态。而观万物之成,得有欲,使用,然后不断改进。
有,一定是有属性,有限定性,有规定性。在说了肯定的时候,说了无限多的否定,无限的否定是多还是一?无限的否定性本身是有限的,所以无限的否定性是生于无,尤其是统一的无限的否定性,所以统一的无限的否定性,因为不具体,所以是玄,是一,是大。
真正认识世界,是不用经验主义的,在心里。所有的事物都要经由所有的无限否定性,而形成有,而路径是道,是找到一个自我属性。老子第一章,旨在说明哲学的困境。老子说出了名之和谓之的区别。不可以定义,但可以解释。(倾向于)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至柔讲的是无,无是有充分发挥条件的余地,企者不立,跨着不行。(踮着脚尖占不了太久,劈叉走不了),意思做事情要留有余地。可理解为留有一定的空间。
个体生活的智慧,就是留白,留余地的智慧。格局不够,走上自己格局的顶部,是立不住的。人到了某个高度,就不是个人了,人生就只剩下八个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治国的角度,无是无为,是君子和臣子的关键,君子一定是其他发挥好的条件。君无为,而臣子有为。老子是肯定等级秩序的,不是无政府状态。
辅万物之自然,赞天地之化育。人类对自然,都是辅和赞,二引入技术之后,都是代自然。
王弼-魏晋时期的哲学家,了不起的哲学天才,但是哲学天才才活了23.
关于孔子
孔子的资料非常多,而老子的资料很少。
论语的论,念二声。主要是第一代弟子记录,第二代编写,主要是子由,曾子。论语里面的话语没有重复。
孔子讲的道理是朴素而经典的,学习不要超过自己的资质。高妙的道理,得因材施教,不然会成为学生的困惑。
子贡没有资格听性与天道。朴素的道理,例如不用放下,不该你拿的,你别拿,你该拿的,你拿着,不用放下。孔子真正论述哲学的,在《翼注》
现代的人不得不面对很多哲学处境,而不像之前的人一样,受到经济的限制。
人性问题,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食不语,食指主食。幸福可以在很低的物质条件下实现,但是基本的物质条件,生存条件还是得有。
富和贵,是人的追求,自我发展和自我实践。吾求生以害人,吾杀生以成仁。如果求生是最重要,那么求生是无所不用其极的,但是却有很多舍生取义的事情发生,非独贤者有士心。自我保存和自我成就的冲突,每个人都有成己,成就自己的关系。一个人真正的爱自己,是关心别人,是大的格局。忘我当中达到最高的自我成就。成己成物。
自私是最高的不自爱。不能太自我,得失心不能太重,失眠想别人的事情。从二从人,自我和他人。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自主为仁,仁,心灵最高主动性的实现,在追求的过程中,就是仁的实现,而整个过程中,是清醒的状态,清晰地感受到他人的状态,心灵的高度警觉是爱的前提,只有仁者能够幸福。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状态,才能察觉生活本来不易察觉的幸福。
论天道,天何言哉?天是客观的,天是客观的。四时,讲变化,四时就是变化不已的,生生不已。放在人的身上,就是仁,就是自强不息,也是在变化的。
生有不同的阶段,是有节奏的,是有,不是无,该生生,该藏藏,名体达用。老子是以用证体。
仁,一个是觉的意思,一个是生的意思。
中国文化的基本性格,中国文化的品格,我门混淆了三个层面的普遍,1.实际上已经普遍的,还谈不上;2.可以普遍的,3.应该普遍的。如何面对普遍价值。捍卫此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