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才能成事。不做事,何以成事?这是最为简单明了的逻辑。
然而,做事是需要学习的,通过学习造成能力才能做事,尤其把事情做好、做向高水平和更高水平,需要别样的学习,而不仅仅是学校教育中的学习。
坦诚地讲,学校教育中的学习,只是人的做事能力的基础,是人之所以能够成事的奠基,真正在成就事业中的成就自我——成功人生,是需要并强调个人的别样学习的——一种自我塑造的学习,一种自我提升与发展的学习,一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学习。这样的“自学”,无疑应该有一个范本,应该有一个榜样的力量。
坦诚地说,自学以成事的范本、榜样,每个进取人生的人,都会有自己的取舍选择,不能一概而论,更不可能“一刀切”。然而,共识还是有的,共同选择也是不乏人的,尤其在高点范本、典型榜样的选择上。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青年毛泽东如是说。研究专家指出,《曾文正公嘉言钞》是“毛泽东最喜读的书”,他一生研读这本书。
《曾文正公嘉言钞》的辑录编著者梁启超先生在该书的《序》中指明:“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身在拂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并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师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如斯而已,如斯而已。”
梁启超先生这段精辟的评述,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来理解和把握:
① 作为自学以成事的榜样,曾国藩是独特的,“不一二睹之大人”。人生若有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成就,就应该向这样的“少数人”汲取智慧,获得教养,形成属于自己的人生成事方法论。
② 作为自学以成事的榜样,曾国藩是最可仿效的。因为他“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诸贤杰中称最钝拙”,“亦终身在拂逆之中”。故而,曾国藩是具有普遍性的可学习的“接地气”的榜样。当然,个人怎样学习效仿,则是另一方面的问题。
③ 揭示了成事的根源和成事的主要素质。“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这是任何人成事的根本所在。甘于平庸,是谈不上成事的,成大事则是完全不可能的。“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是成事的“意志哲学”,更是成事的核心所在,曾国藩最典范,是为中国的“实践型叔本华”。“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师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则是成事逻辑中的充分必要条件,缺一不可,当然,只要具备了其中一个要件,其他也会逻辑地生成的。
最后,我要说的是,任何要成事的个人,只要自称“愚”,且有“独服”的信念与作为,大概离人生成事或成事人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