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关于思维模式差距的论述文章,看的蛮多的。普遍都在强调在你有钱的基础上为什么依旧过的不好的原因就是思维上的贫穷,当然,世界观决定方法论,这是没错的。还有另外一种论调,你穷也是因为你思维穷,这种例子普遍就在上班要不要省钱住五环开外的小出租或者上下班为了省出租钱硬坐3个小时公交,用时间来换钱,结果导致时间的利用率过低,而导致的贫穷,也是一种看法。
也就是说,不管你穷或者不穷,最需要先改变的不是钱上的问题而是思维。
可是,思维上的贫富在很大程度上其实也是由钱做基础堆砌起来。记得有人说过:“世界就是这样,比如审美这种东西,大家一直都在强调,美是平等的是多姿的。其实根本不是,同样的价钱买到的不同东西,所产生的影响和所产生的耐看度不同,其根本就是审美的高低。而审美的高低,不是由你看几集电视剧,试着模仿穿搭就可以改变的。有的人一睁开眼就是欧洲复古小吊床,有的人一睁开不过是一张旧毯子下的破木板,这能一样吗?”
太多人看了这种,以为钱不是问题,思想才是。导致钱跟不上思想,反而落得两空。只能说所有的论断和经验之谈不管有多少人赞同都只适用于它的部分群体。所以,不要人云亦云,独立判断,才是最好的选择。
当然,我不是为了反驳,而是看重了它讲的另一个点,惯性的可怕。
“打工者思维,即使换一份工作,也往往还是选择当高级打工仔;领薪水的人,很少会想到有一天要发薪水给别人。”
“在游戏规则里玩耍的人,很少会想到自己要去制定这个游戏规则。连续创业的人,一般也都回不到打工者的身份。”
我之前的确就有这种糟糕的惯性思维。比如大二刚当上部长时候,自己做策划,自己安排人,很长时间其实都没有适应于我是一个游戏规则的制定人。再比如,我去评判一个职业的时候,惯性的认为它的基本工资不变的情况下,它长时间的回报率适不适合我去从事。这样最大的缺点就是,我自己给自己下定义。相当于我给自己画房子,画行走距离,这样下来就只能越走越小,眼光也就会越看越短。
所以,我现在更习惯于少给自己下定义。比如我在某一个时段不愿意说话,就尽量的不去评价自己会不会是一个“不爱社交、内向、沉默”的人,转而去考虑是不是目前的环境不适合我,那么观察我在哪种环境下会摆脱这样的心情。在我现在这个年龄,一方面好奇探求未知的自己,一方面又在着力避免去定义我以为最真实的自己。
毕竟我始终愿意相信未来的未知性和可尝试性比我想的要多得多。
改变也才是世间最唯一的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