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心理成长团体课上,我惹哭了一个姑娘。
那是一个出身富裕家庭的姑娘,从学生时期开始,对自己便是高标准、严要求。
能够将学业、家庭、工作、人际关系等等诸多方面都打理得条例分明,清清爽爽。
是一个标准的女强人。
然而女强人也会遇到各种糟心事。
在团体课上,她诉说了各种不顺心,甚至痛苦的事情之后。
我对她表示了支持。
这个说起话来一向斩钉截铁,颇有些强势的姑娘,眼圈红了。
接着,把脸埋进双手之中,肩膀轻轻抖动。
体会到她的情感,我同样产生了很多感动。
而让我非常惊讶的是,这样浓烈的情感,只是因为我很简单的一句话:
我看到你很不容易,我想对你表达一些支持。
2、
南斯拉夫籍行为艺术家,“行为艺术之母”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曾经在TED讲台,做了名为《爱与使命同行》的演讲。
在演讲中,她分享了自己2010年在纽约进行的行为艺术。
行为艺术的名字叫做《凝视》
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中庭,她放置了一张木桌和两把木椅。
两个月的展出时间里,阿布拉莫维奇都会在其中一张椅子上静坐,凝视另一张椅子上的人。
博物馆的馆长很不看好她,曾经犹豫是否要进行如此简单的表演。
但事实是,想要坐到另一张椅子上的人,在博物馆中排起了长队。
有些人是为了挑战阿布拉莫维奇:有人冲她做鬼脸,有人用言语挑衅她,甚至有一名男子拿着一把假枪搁在她的脖子下。
然而更多的人,在简单的对视中,静静流泪。
有人坐在她对面仅仅几十秒,就崩溃大哭起来。
3、
为什么简单的凝视,会让人流泪?
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提出依恋理论,也许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鲍尔比认为,依恋系统实质在问:
我依恋的对象在附近吗?他接受我吗?他关注我吗?
如果答案为“是”,则会感到被爱、安全和自信;
如果答案为“否”,则会感到焦虑,并且表现出各种依恋行为:从用眼睛搜寻,到主动跟随和呼喊。
虽然依恋理论最初是研究婴儿对父母的依恋,但是幼年时未被满足的需求,常常需要我们终其一生去弥补。
被看到,被接受,被爱。
这样的需求是如此强烈,以至于若是没有被看到,没有得到回应,我们好像不被需要,我们好像不存在一样。
据说,排名第一的痛苦,便是:
这个世界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
于是长大之后的我们,要到处刷存在感。
刷朋友圈,刷微博,在各种群里出没。
于是,旁人一句简单的“我看到你了”
会让我们瞬间泪如雨下。
4、
李笑来说,人最宝贵的财富是注意力。
最宝贵的财富,要花在最值得珍惜的人身上。
能够产生情感链接的,并不是花很多时间陪伴,但是在一起的时候却各自刷手机。
真正的亲密是:
我在你的身边,我看到了真正的你,而不是我名义上的朋友/孩子/爱人。
我看到了并接纳了独属于你的特质,不管是强势或是懦弱,不管是开朗或是孤僻。
我看到,我理解,我接纳。
而爱是什么?
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