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翼明论语新诠第七章(6)【1516】2025-6-6

唐翼明论语新诠第七章(6)【1516】2025-6-6

(八)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颜回短寿仅四十),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6.3)

【释词】“弟子孰为好学”,弟子中谁是好学的。“孰”,谁,哪一个;“好”读hào(浩),喜好的意思。

“有颜回者”,有个叫颜回的。“迁怒”,把对一件事或一个人的怒气移到另一件事、另一个人身上去发泄。“贰过”,同一种过错犯两次,犯同样的错误。“今也则亡”,。现在就没有了。“也”,语气词,放在居中的时候,通常表示语气在这里要停顿一下。“亡”,音、义都同“无”。

【大意】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当中谁可以称得上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可以称为好学,这个人从来不迁怒于人,不犯同样的过错。可惜已经短命死了,现在就没有了,没有听说有好学的了。”

【导读】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孔子称赞颜回好学,但好学的内容并不是手不释卷,而是“不迁怒,不贰过”,可见孔子所说的“学”还是学做人,学为人之道,这是孔子的一贯思想。这段话也可以看出孔子对颜回的高度赞许,颜回去世后,孔子非常哀伤,《论语》当中提到多处。传说孔子有“弟子三千”,受过系统教育的有七十二人,所谓“贤人七十二”,其中有专门特长的、非常优秀的有十个,分别是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季路、子游、子夏(参见《论语》11.3),即所谓“孔门十子”。而孔子最喜爱的、最欣赏的学生就是颜回(颜渊)。

哀公即鲁哀公,?―公元前468年,姬姓,名将。世本作蒋 ,鲁定公之子,东周时期:春秋末、战国初的鲁国君主,公元前494-前468年在位。他在鲁定公死后即位。前468年,鲁哀公去世,其子鲁悼公即位。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鲁哀公西巡,射伤麒麟,带回来麒麟已死,孔子闻之而落泪,该年颜回亦去世,相传孔子作《春秋》至此而辍笔,史称“获麟”。“获麟”是灾象还是吉象,难以分辨。不过,孔子于麒麟密切相关,相传孔子出生之前和去世之前都出现了麒麟。据传孔子出生前,有麒麟在他家的院子里“口吐玉书”,书上写道“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孔子在《春秋》哀公十四年(西元前481年)春天,提到“西狩获麟”,对此孔子为此落泪,并表示“吾道穷矣”。该年颜回亦去世;孔子曾写歌:“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两年后孔子去世,所以麒麟亦被视为儒家的象征。《汉书·武帝纪》:“往者(太始 二年)朕郊见上帝,西登 陇首,获白麟以馈宗庙。”讲述汉武帝捕捉白麟事。李白在《古风》之一:“希圣如有立,绝笔於获麟。”复述孔圣人不遇白麟被获不罢笔的雄心壮志。

(九)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6.27,12.15)

【释词】“博学于文”,广泛地学习文献典籍。“文”在古代,尤其是两汉以前,通常不指文章、文学,这里的“学”因为下面指出来是学文献,所以含义就比前几段的“学”窄一点。

“约之以礼”,“约”有约束的意思,也有驾驭的意思。“弗畔”,“弗”同“不”,“畔”同“叛”,“弗畔”就是不背叛、不背离大道。“矣”、“夫”都是句末语气词,“夫”读fú(扶),二词连用,语气更婉转丰富。

【大意】孔子说:“一个君子,如果能够广泛地学习文献典籍,并且用礼制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应该也就不会背离大道了吧。”

【导读】这段话出现了两次,第二次除了少一个“君子”之外,其他没有变化。另外,颜渊也说过:“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可见“博文约礼”是孔子教学的重要主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