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偏爱具有“生态的、家庭的、经济的”之意的“生态”(EcoIogy)这个词,相对于具有“包围、围绕、围绕物”之意的“环境”的外在于人的二元对立,它是对于主客二分的解构。环境一词具有人类中心论的内涵,而生态则是一种生态整体论,符合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文化模式。“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天地有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生生”之创生生命的生态还具有有机性的内涵。
生态一词,源于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一般而言,生物多样性越丰富,则生态系统越稳定,也就是越“生态”。但这种多样性并不是简单的数量庞大,而是相互关系选择性较多(食物链丰富而不单一),并且各生物之间主要是一种依存与合作关系,而不是片面强调竞争与淘汰关系。
教育生态反映了一种教育价值导向。事实上,教育更应该像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学生是一粒粒的种子,我们既要重视种子本身的播种、浇灌、培育等,还要关注种子生长所需要的土壤、空气、水质、阳光等。所以,就要优化课程生态、教学生态、管理生态、评价生态,以及“课程——教学——管理——评价”之间的链条互联关系。
当下“千校一面”的标准化、同构性的恶性竞争、贴标签式的“特色学校”以及学校与社区的相互隔离等现象,是缺乏学校生态的表现。学校生态层面,应是学校之间的多样性的平等与尊重、互补与合作、主体个性与创造性等。
好的教育生态还包括好的社会生态,即良好的家校关系、良好的舆论生态。目前,社会在对教育提出各种希望、要求、非议以至指责的同时,并未向教育提供对等、匹配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学生、家长、教师、政府等各类主体,对教育的利益诉求并不完全一致,甚至表现出不可调和的矛盾。社会转型中浮躁、短视、功利主义等思想不断侵蚀着教育这方净土和孩子纯洁的心灵,教育内部也出现种种偏差,急功近利甚而竭泽而渔,严重违背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政府、舆论和社会各方面表面上对教育非常支持,其实过于理想化、绝对化、片面化,以及管理的行政化,使得教育在嘈杂的干扰声中难以独立、正常运行。
“互联网+教育”以及人工智能,正在颠覆着教育的原生态。一直以来,教育是比较传统和保守的行业之一,尽管教育信息化铺天盖地,但呈现在你面前的课堂还是那个课堂,除了几乎所有老师使用了PPT,其他方面并没有实质性元素的转变。这种现状或许不是教育本身的错,更不是老师的错。因为相对于在线教育,学生和家长更认可学校教学资源和师资。但是,“互联网+教育”以及人工智能注定会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空间和时间上打破教育的壁垒,打破知识的垄断,教师必须重新定义自己的身份,教育生态必将重建。(18.01.08《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