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存在普遍的乐观偏差。最直观的,看看那些尸骨未寒的躺在笔记本里的曾经雄心勃勃的新年计划吧。大脑喜欢讲故事,制定目标时就已浮现完成的喜悦。好的故事让你用快速的直觉做决策,而非更慢的、调用计算程序更多的理性。仅凭直觉制定的目标,很难完成。为了减少乐观偏见,避免盲目估计成功的概率,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推荐「事前验尸」法:
制定计划时,想象我们在一年后的今天已经实施了现有计划,但结果惨败。请用5~10分钟简短写下这次惨败的缘由。
另外,验尸时,可以参考类似项目,看看其他人的计划和实施状况,最好能找到相关数据做参考。比如,你是个计算机小白,立志从零开始学习 Python 编程。那么在制定计划时,最好找个和你的知识基础、投入时间、学习能力……近似的前辈,看看他用了多久达到你的目标。
冷静。
验过尸体,上路。项目行进至三分之一,有喜有忧。目前完成了当初目标的七成,不错,但还可以更好。如何改进行动?美国陆军推荐「日常体检」(After Action Review)法:
召集团队成员,思考并讨论这五个问题:
- 我们应该做什么?
- 我们实际做了什么?
- 为什么实际做的和应该做的不一样?
- 哪些做得好?为什么?
- 哪些需要改进?怎么改?
体检的目的不是相互批评,而是为后续行动提供指南。
既然是体验,当然是有规律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