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时代垂钓乐

昨日翻阅歙县发小健航在朋友圈里发的一组歙县渔粱坝的图片,引起我极大的兴趣和众多的回忆。因为这儿曾是我和小弟及发小们魂牵梦萦的童年时代的垂钓乐园。今天是六国际儿童节,写上一点文字,用以纪念远逝的苦难且快乐的金色童年。

我出生于绩溪,五岁随父母迁自歙县徽州师范,十三岁随父迁居到宣城至今。准确地说,我和弟妹们的童年时代是在歙县度过的。

歙县有三桥,长不过河西桥,牢不过万年桥,高不过紫阳桥,渔梁坝就在新安江紫阳桥的上游。拦河大坝用天然花冈岩石堆垒而成,如同一条巨龙,横卧新安江之上。坝上一泓碧水,坝中水流湍急,坝底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两岸青山,风景如画。

渔梁坝下的鱼儿特别多,新安江中的鱼儿成群结队,顶湍流、冲急浪,逆流而上,大批地聚集在坝底的洄水湾处。此处水流平缓,水尤清冽,足可见底。水中鱼儿,历历可数,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垂钓必先制垂钓之具,我和小弟在问政山下的竹林里伐来数根细长、笔直、通梢的水竹为钓竿。去其枝叶,在煤油灯火上把竹竿的竹节处逐一熏烤片刻,即以湿布裹之,冷却定形,使之挺直。竹节处均留下火烤烟熏之痕,青黑相间,实用且美观。

鱼钩皆用大头针自制,把针弯成钩状即可。但这种钓钩,钩锋稍钝,无有倒刺,为自制钓钩之下品。

我则找来母亲用来做女红刺绣的小号绣花针,用尖嘴钳夹着绣花针在煤油灯火上烧红,退其钢火,用钢火极好的刻刀于针尖处铲出倒刺。並把穿线的针眼处多余的部分剪去,用铁鎚敲扁,便于束线。再用尖嘴钳夹上做成的鱼钩在煤油灯火上烧红,即刻放入水中焠火。一个自制的锋利而有倒剌的鱼钩便做成了,谌称自制鱼钩中的极品。

至于浮标,简单的可用干老大蒜头的中间的茎干,剪成一寸来长的小段,用活扣系于钓线之上便可。这是常见之举,不足为奇,我则喜欢用鹅毛管做成的七星浮。那年代上那儿取鹅毛呢?我和小弟则偷偷溜进徽州师范科学馆大楼后面的动物养殖场中,逮住那只见人就咬的大白鹅,不顾它的疼痛,硬从它那引以为骄傲的大翅膀上拔下几根硕长的鹅毛。拉去细毛,留下鹅毛管,用剪刀剪成约半厘米长的小段,用来做成浮标。这时,我们也不顾斯文扫地,笑置骆宾王的咏鹅诗于不顾,从中自取“白毛浮绿水,浮动鱼儿来。”的无限乐趣。

至于钓线则用母亲用来刺绣的白色丝线,这比普通棉线强多了,棉线一拉就断。用白丝线穿上绣花针,把鹅毛浮标一一穿进去,有七段便可。这便是垂钓的七星浮。至于为什么用七段,是否与天上的北斗七星和道家的七星宝剑有关?我当时也就不得而知了,这都是跟着“狗皮膏药”大哥哥处学来的,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然。

至于铅坠,我把家中用过的牙膏皮剪成一厘米的条状,裹到钓线上,用尘咀钳夹紧便可,一套自制的钓具便完成了。在六十年代,这可是顶级的钓具,虽然没花一分钱,都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但也挖空心思,绞尽脑汁,花去我不少的心思和精力,也充分体现了我们童年时代动手动脑的过人之处。须知童年时代的启蒙教育特别重要。

至于钩饵,我们用锄头在墙角的阴湿处或瓦砾堆下,挖上十来条红蚯蚓,或在吃饭时,省下一口白米饭就行了,这便是那个年代最好的钩饵了。

日丽风和,阳光明媚,我们拿上最简陋的钓具,和小钓友们兴冲冲地来到渔梁坝下开始我们其乐无穷的垂钓。

我们站在渔梁坝下的巨石上,看着在清冽的河水中游嬉的游鱼,装上钓饵,抛下钓钩,全神贯注,双眼紧盯鱼儿吞食咬钩,手腕儿轻轻一抖,竹竿儿稍稍一扬,银鳞一闪,一道银弧,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儿便钓起来了,这儿的鱼儿都不大,两把一条,都是鲫鱼和苍条鱼。

图片

平时,我们会带上一只小桶用来装鱼,有时为了轻装上阵,只须在渔梁坝的坝埂上的绿柳丛中,折上一根细长的柳条儿,梢上留点叶儿,捥上一个小小的柳结儿,把鱼儿依次串在枊条之上便可。那时人小心也小,对收获的希望值也不高,钓上一二斤鱼儿便手舞足蹈,欣喜若狂,心满意足了。

钓上两个小时,便扛着渔竿,拎着鱼串儿,踏着赤脚儿,沿着青石小路,哼着渔光曲,满载而归。

渔归,取其鱼、刮其鳞、剖其腹,去其肠,挖其腮,净其身,投入锅中,放上井水,撒上粗盐,熬上一大锅乳白色的鲜美鱼汤,全家喝着鱼汤,其味无穷,其乐融融也。

今天是六一国际儿童节,写上这篇《童年时代垂钓乐》之随笔,画上几幅水墨鱼介图,用以纪念和回忆久逝的苦难且快乐的金色童年!

並赋诗一首以记之:

魂牵梦萦古渔梁,

发小垂钓趣味长。

钓起一轮童年乐,

苦难快乐永难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我在宣城没有一个同学,目前尚有联系的童年发小和同学只有徽州黄山市的程健航和汪太戈,我们在微信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千古不易阅读 292评论 0 2
  • 算起来,我现在已有好多年没有钓鱼了。 事实上,以前我对钓鱼是很感兴趣的。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天杂务缠身,加之现在...
    冬月之恋阅读 3,654评论 61 60
  • 儿时的乡村,虽然不是鱼米之乡,但是依然生态环境较好,水很充盈,沟沟渠渠都是满的,适合鱼儿们生存。村子四面环水,只有...
    闻小宝530阅读 422评论 0 9
  • 上海地处南方,父亲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走尽天边,不如浦江两边”,或许是处于对故乡的怀念。当然处于...
    艾冰台阅读 796评论 2 6
  • 我少儿时代的家乡歙县的练江之上有三座建于明代的大石桥一一太平桥、万年桥和紫阳桥。 三座桥又合称古歙三桥,古歙三桥如...
    千古不易阅读 1,318评论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