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适度自律就是要学会面对自己的不足
过度自律产生的焦虑往往是因为自己的能力达不到自己心里的那个标准。所以很容易产生失落感,甚至产生自我怀疑。适度自律就是要学会面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死钻牛角尖,学会变通,学会与自己和解。毕竟人无完人,我们不可能事事都做到一百分,当面对我们做不到的事情的时候,要学会放下。在生活中,父母要引导孩子去了解和面对自己的不足。
二、适度自律就是要学会让自己休息
会休息也是一种生活的智慧。适度自律首先要清楚自己该做什么,要达到什么水平,该如何去做,然后按照这些给自己做出规划。但是这其中一定也不要忘记要给自己休息的时间。高度紧张的节奏和锻炼中,也需要给自己身体和大脑休息的时间。所以家长不要一味要求孩子怎么做,也要提醒孩子适度休息。
三、适度自律就是找到自己最舒适的那个成长节奏
自律虽然是逆人性的,但是自律的人就一定过得很辛苦吗?并不是。恰恰相反很多人都是及其享受自律的过程的,就是因为他找到了让自己舒适的那个成长节奏。让孩子学会适度自律,让孩子在自己的舒适的成长节奏里快乐成长。
一直以来都说我们的大宝贝是个自觉自律的孩子,可是在这背后,孩子有时候内心的纠结与烦忧也同时并存。因为本能的对自己的要求标准很高,当达不到或者不尽如人意时难免会气馁。
今天早上孩子因为周末不舒服作业没做完,起床的时候有点烦闷说了好几遍,我实在忍不住说,要不上午请假在家补作业吧。小丫头觉得我的口气略显生硬,在这个关键的档口,她估计觉得妈妈怎么没有想到我这会儿的心情状态呢?而自己也实在忍不住了,因为早上的我每一分每一秒都好紧张,上班的时间不能耽误,家里因为有小宝贝,东西衣物必须放好,要不这个小家伙回来就给我们大闹天宫。唉,能随时稳稳的接住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呀,不由自主心潮澎湃,恼!恼!恼!稳住自己,反思觉察:
大多时候我们的愤怒发生在感受到自己无能的时候。最好的当然是做到清醒地出离,心胸深广如大海,一颗大石头也激不起什么浪花,但是这个对修为的要求太高了,恐怕没几个人能做到。仔细觉察一下,身边的人可能并没有要求我们承接他们的情绪,我们想要去安抚别人,这个决定其实是我们自己做的(有时候有意识有时候无意识),那么当我们接不住的时候为什么要生气呢?潜意识是觉得自己办不到了,很恼火,但大脑会欺骗我们自己,把责任推出去,变成是别人的问题:你为什么要这么无理取闹?我凭什么要接你的情绪?
想想也是这样噢,在今天晚上自己的晨读的过程中,课程里的这段话更是让我豁然开朗:
孩子是默许外界的任何经验进入他的实相,所以孩子的世界主要都是默许创造的,外界给孩子怎样的影响,决定了他的聚焦点,他看到一些有吸引力的事物他就会聚焦过去。外界的想法很容易就被孩子所接受,因为他本来就没有自主聚焦的习惯和想法,你给他什么他都会去接受,你给他一些表扬,给他一个好的聚焦点,他也跟着去聚焦,去强化,然后继续保持。改变自己的习惯,就是需要反其道而行,然后反复的演练加以巩固,直到稳定。
谢谢锦明老师!看来自己还是要再好好通读课程,领会课程的精髓,使自己在能量不稳时,心绪波动时,能沉下心来去内观自己,真正学会换位思考,这样我想我们的亲子关系一定会越来越融洽,越来越和谐,加油吧,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