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写作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可以分化出写作的意义、写作的目的两点。事实上,空想无意,当我们真正要写作时,答案其实就已经出来了。
首先,来说说写作的意义。当我们开始写作时,就需要在脑海里搜寻与主题相关的内容,这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自己掌握的知识量太少了,“书到用时方恨少”就是此时的真实心理写照。没错,写作是与读书相挂钩的,我们所读的书不仅要高数量、也要高质量,读书的类型也要多元化,这样有利于我们汲取更多、更丰富、更优质的知识内容。
关于如何读书,我认为因人而异,每个人接受知识点、内容的程度是不同的:一般人一次专心读一本书便可,“贪多嚼不烂”;有些人天赋异禀,可一心二用甚至一心多用的,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一次性读书量。具体的读书方法,这里就不再深究。
书读多了,当我们遇到某些事时,思维方式以及处事方式会有很大变化;遇到某些问题,我们的思考会更有深度,考虑的方向更多、更全面。在这种情况下,写作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英国女作家夏洛蒂 勃朗特从小读过很多书,平时她有个习惯,就是随身带一个笔记一支笔,一旦脑海中有灵感闪过,她就马上记录下来整理,终于写成了长篇小说《简爱》,《简爱》的出版轰动了文坛,后来完成了《谢利》、《维莱特》和《教师》。
由此看来,写作少不了平时的积累,而读书就是积累的过程,写作就是厚积薄发。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接下来,该说写作的目的了。说实话,写作的目的太多了,这里列举几个例子:
最单纯的就是为了写作而写作,也可说是以写作自娱自乐,东晋的陶潜就符合这一点,他对功名利禄毫无兴趣,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辞官归隐,因宅边有五棵柳树自称“五柳先生”,并在自传《五柳先生传》中写到“常著文章自愈,颇示己志”,何等豁达!
为了社会进步而写作,这个比较广泛,先秦的诸子百家、魏晋的建安风骨、唐宋古文运动、宋明的理学心学、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革故鼎新”新思潮、近代的新文化运动,这些时代的思想家的作品都不同程度推动了社会进步。
为了国家、民族大义而写作,宋朝名将岳飞的《满江红》“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晚清谭嗣同的《狱中题壁》“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为了控诉现实、时政、唤醒国人而写作,明清时期的“三言二拍”,《红楼梦》、《西厢记》等禁书,近代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孔乙己》等等,皆是时代名作。
为了教育后代而写作,清末名仕曾国潘的《曾国潘家书》,现代傅雷先生的《傅雷家书》无疑是传世之作。
为了抒发情感、彰显人性美而写作,林徽因《人间四月天》、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海子的现代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
为了名利而写作,这个比较复杂,一般为了官方宣传都算是为了名利而写作,只是不同时代影响不同。
最后我想说一下,不论是为了什么目的,我们写作只需遵从本心即可,至少通过写作,我们能知道自己的不足,并且通过后面的努力去弥补,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