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挺惭愧的,活了半辈子,依然还像不爱写作业的小孩子一样,办事拖拖拉拉。去年抱着战胜懒惰、拖拉、怂的态度,加入行动营。
说句实在话,在行动营,各种新鲜事信息扑面而来。接受新事物的同时,能做的只是每天11点前的文章打卡。用行动营管理人员的话说,扣押金这种负激励机制的驱动作用,是战胜拖延的有效手段。诚然,如果不是害怕600块钱押金没有了,可能二十二天某个节点就会拖延下去,没有打卡。
在新江湖没有押金约束,相对轻松,有战友们的正面激励,这还远远不够。我都不好意思说出来,我脱了多少事。行动营的书,还有一本没有看完。百日计划,完成不足百分之一三十。任务打卡,如果规定晚上9点,我会在8:30以后交;如果规定晚上11点,我会在10:30以后交。运动的计划和朋友走不步几天后,自己就不动了,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现在体重稳稳的上升到六十公斤。夏天买的艾条,想着三伏灸吧,一回没有。到了冬至想艾灸,写在计划里也没有执行。
计划完不成,忏悔、纠结,非常痛苦。一度认为我很懒,也很笨。陷入对自己的否定中不可自拔。
公众号一个老铁提起《拖延心理学》这本书,我想买来看看吧,或许能帮到我。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心理学方面的书。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简·博克和莱诺拉.袁,她们是心理学博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资深心理咨询师。她们一直致力于为全美国的学生、公司和公众团体提供治疗的心理工作坊和专题演讲方面的服务,终年活跃在加州大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的讲坛。
在编辑手记里提到,在某网站中有一个名为“我们都是拖延症”的小组,“拖延症,我想流泪”,“真的没有救了吗?”看到这些,我轻松点了,有那么多人都在拖延,不是我一个人在迷茫,在战斗呀。
《拖延心理学》的中心观点是,拖延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一个时间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根本而言,拖欠的问题是一个人跟自身如何相处的问题。
01拖延者的信条
我必须要做到完美。
我做每件事都应该轻而易举,不费力气。
什么也不做,要比冒失败的风险更为安全。
没有什么是我无法做到的。
如果不能把事情做好,那么它就根本不值得去做。
我必须避开挑战。
如果我成功,有人就会受到伤害。
如果这一次我做得很好,那么我每次都应该做得很好。
按照别人的规定做事意味着屈服和失去掌控。
我不能承受失去任何人或任何事物。
如果我展现真实的自己,人们不会喜欢我。
总有一个正确答案,我将一直等待直到发现的它。
我对号入座,我是想完美,想做得更好。比如新声音电台打卡,总想找一个自己满意的材料,然后又读来和自己的声音共鸣的。所以要拖到晚上接近截止时间。
我要避开挑战,我不希望别人受到伤害,我要失去,我希望人们喜欢,我总在等待正确答案……
天,原来潜意识里这么多人生信条,让我陷入拖延的恶性循环中。
02拖延的成因
书中总结出是大拖延,最可能的成因:对成功信心不足,讨厌被委派任务,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
对别人不了解,还是我自己了解自己。
对成功心情不足,患得患失。就像在行动营,想报名朗读组,行吗?朗读软件还不会用呢,拖拉拖拉就算了。新江湖的帮派,没有主动选择管理人员。是谁说没有时间,我才顶替上去。
至于讨厌被委派任务,这条我倒没有。
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这还是有的。典型的就是手机,一会儿微信一响看消息;一会儿查百度,又看了不相关的内容;读这个公号文章,又被别的画面吸引。本打算干的活儿,结果拖了半天也没完成。
至于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就像运动和养生保健这样的项目。看不见运动后预期的效果,养生也是,今儿吃了啥,干了啥,也觉不出哪好,哪舒服了。不做了,拖到明天吧。结果,唉,不说了。
03拖延的后果
比起拖延带来的外在的后果,比如金钱上的损失、丢掉工作、成绩下降、没有完成学业或者培训课程、丧失机遇等等,对于我来说内在的结果更可怕,自责、尴尬、羞辱、焦虑、担忧、负罪感、抑郁、恐慌……背负重压,渐渐地破坏了自信心和满足感。
04拖延处理技巧
001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可观察、具体而实在的而不是模糊而抽象的目标。
002设定一个务实的目标。不要过于理想化,而要选择一个能接受的程度最低的目标。
003将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迷你目标。每一个迷你目标都要比大目标容易达成,小目标可以累积成大目标。
004现实的,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愿望,对待时间。
005只管开始做!
006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任何事情你都可以忍受15分钟。你只能通过一次又一次的15分钟才能完成一件事。因此,你在15分钟时间内所做的事情是相当有意义的。
007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
008可能的话,将任务分派出去。
009保护你的时间,学会怎样说不。
010留意你的借口。
011奖赏你一路上的进步。
012将拖延看成是一个信号。
战胜拖延之路漫漫,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