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成刚老师的教育运营管理分析,对老师提到的一些常识性的科学依据,如投资教育的回报,同样的一美元钱越是投资到早期价值越高。中国式的教学课堂,听讲为主的课程,学生的吸收效率大概只有5%,而讨论式、实践式的教学模式,可以达到50%,75%。这些数据不一定完全准确,但大体结论应该是正确的。如果读过专门的教科书相关教育理论,如布鲁姆教育分类法等,对不同方式的教学形式的效果应当也有大致类似的结论。
昨天布置了一个作业是,选择一个你们认为的最困扰学校发展的问题,分析原因、后果,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目标和行动)。每组5-6人。我们组开始有6个人,其他人都是做金融行业的,只有我从事过教师类工作,但她们的接触面和身边有朋友从事教育行业,多少能够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分析。昨天晚上,我们利用腾讯在线文档,把小组讨论的题目新开了一个excel文档,然后大家围绕着核心问题,提出次级的原因,然后一层一层去分解。这个工具有点接近思维导图,不过又不同于常规的思维导图,整体是以问题为导向,相对是比较集中式的问题解决和分析的思路。昨天晚上我们捋出了初步标题和核心问题。同时,在网上搜到了一些有关公办学校教师流失的论文。
今天中午时,我们六个人去学校餐厅先吃完饭,然后现场讨论。有一位尹同学拿出平板电子笔记录。回到教室后,我们在教室领取了白的纸张,拿着黑色签字笔去誊写。由于仓促准备,对有些结论还有些模棱两可。小组推选我去主讲,由于自觉准备不充分,没有太多信心。我们是第六组上台。可能每一组都是仓促准备,前面五组讲的内容,也不似那么完美,无懈可击,尤其是缺乏数据证据。这好像给我增添了一点信心。能讲到不比其他组差就好了。讲完的结果是,受到几位同学的好评。有两位同学给我拍了照片。其中,一位赵同学单独发给了我。我也不知道自己讲的好在哪里。或许是节奏和数据支撑,以及相对比较接地气的解读,还有点优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