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重回老家小屋,每年只住不多的几天时间,还是维持原来的样子,老式紫色木床,70年代父母结婚时置办的富有年代气息的衣柜,上面还贴着两张画有女歌星的海报,窗户是当时时兴的水纹玻璃,被房间里唯一算上档次的鲜艳红色窗帘遮挡了大半,最下面窗户开着,小风嗖嗖地往里挤,阳光透过屋后斑驳的树叶,星星点点洒了进来。
各式90年代制造的花花绿绿的日记本扔了一床,我坐在中间,好像穿梭时光机,回到了从小学到大一的不同年代。
随手拿起一个有点泛黄的作文本,偌大的绿色方格子,“金色的麦浪一波又一波席卷过来,戴着编织草帽的伯伯们站在里间,脸上全是流着汗的笑”,“帷帐里的花蚊子”,“小鸡们的幸福生活”,“一家人的天台乘凉”。。。这些基本都是小学时候的日记,现在看起来描绘的仍惟妙惟肖,一个小学生的观察,相当细致入微。
回想起来,当时小小的我,总是一个人在小屋里,吹着惬意的凉风,屏蔽外面的杂音,躺着看书,想着有趣的事,埋头记录下来。年仅12岁的我鼻梁上多了一副250度的框架眼镜。
一个带黄色小锁的精致日记本,记录初中每周末回家昏黄灯光下父亲数钱的专注表情,里面密密麻麻记满了少女的心事;另一些普通日记本就写一些故事,同学父亲因与人发生口角没了性命,我天天观察那个男孩的表情,他的穿着,揣摩他的心理状态,为他的颓废模样愤愤,写了后被同学看到了,竟传阅起来,大家开始关注帮助他;还在北方寒冷的冬季,晚自习后站在学校参差不齐的枯枝桠下勾勒校园恐怖故事架构,结果竟然把自己吓得晚上不敢睡觉,窗户老是出现骷髅头,差点请长假。。。
当然里面也写青春期的懵懂,写不为人知的心理小活动。
这些都赢得了同学的赞誉,尤其是长我三届的表哥看到我的日记后惊讶地说这完全是高中生都不及的水平。
我从未想过会获此嘉奖,我上课,玩耍,屡评优等生,像个正常孩子,但是思想上却及其孤独,我很自然地去写,在一篇篇日记里释放自己,看着文字在自己手上流淌,初恋般美好。
高中的日记更喜欢写人,有一丁点感触就写,以散文或诗的形式,如读书的同桌,小个子xxx,我为什么而生,还构思长篇小说,终是没写完。感觉没有之前的文字灵气。
但也陪我度过了高中最紧迫的几年。那几年交到特别好的朋友,写了文字彼此阅读点评鼓励。高考时候过度紧张,过了半小时才答卷,那样作文也得了满分。
2
大学生活比想象中丰富悠闲,但也存在迷茫,当我重拾笔尖时,宿舍自己欣赏的几个女孩聊天内容深深刺激了我:
“喜欢写作的女生大多比较神经质。。。”
“自杀率也很高,有一个认识的朋友文笔特别好,出了几本书,没几年就跳楼了”
。。。
听着她们毫不忌讳的贬义,我突然退缩了,后来每每再次提笔时,那些嘲讽的画面总是定格,无法动弹。
工作后零星写过一些对先生的感情,北京这几年的打拼。。。,写得顺手入神的时候如涓涓溪水流入心间,又如情人在耳边呢喃,指尖滑过,每一寸肌肤都如触电般,整个时间停滞。
3
作为一个家庭稳定的女性,夫妻间的味道愈加熟悉,但内心仍旧渴望多彩浪漫,憧憬成就斐然。
多年写作时带来的精神享受漾上心头,一台漂亮的电脑,键盘的点击声,脑袋里的各种奇思妙想和或忧伤或快乐的情绪,在屏幕上慢慢闪现。这是重温失去的感受,这是倾诉内心的声音,这是灵魂的对话,这是寻找恋爱的疯癫。这个情人不管任何时间地点场合,都满足你,从不会有多变的情绪,永远跟着你的心境走。
我要找它回来,丢失这么久了,给现有的生活增添一抹亮色。
当然过去的那番对话也在自己多年的摸爬滚打中有了客观认识,在这个全民焦虑的年代,不管贫富哪个阶层,普遍幸福感缺失,不管哪个行业都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而不单单指写作者。不管做什么,只要自己喜欢感到幸福就够了。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层面,我要将逝去不久的父亲的一生记录下来,从春节就开始想,一提笔就泪流不止,心痛得厉害,偶尔写出一点,觉得乏味不足以表达。我不愿他如尘埃般就这样消失,我想在《好报》学习,找到一种更好的写作技巧,这也是他走后我毕生可能为他做得最重要的一件事。
父亲是我前世今世的情人,为其碎,为其痛,他走了,我才决心重拾写作,冥冥之中自有安排,愿这个情人替代他陪伴我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