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晨曦之光读书会暑期共读的《大学》就要结束了。每天确实是跟读了,反思自己还是没有深度的卷入,原计划在共读结束的话 能够背下来,结果除了前两段 其他的都还是不会背,前提还是对原文理解的不够透彻。
今天在读张老师的一篇文章的时候,他介绍的如何阅读经典的方法?
他这样说,不是等专家“讲书”,不是等高人“拆书”,而是老老实实、扎扎实实打开书籍,逐段逐句逐字读,反复读,“敲骨吸髓”,批注出自己的理解、疑惑、思考,把书籍勾划得“面目全非”。
共读,不是带着空空的大脑倾听,而是带着一串疑问来对话。学贵有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透一本书,胜过翻阅十本书。
想想自己 每天都是带着空空的大脑去倾听,自然效果也就不够明显。
这是前天自己说了 加入晨曦之光读书会一年,每本书都跟读啊,但是自己成长确实是比较慢,书本中的精髓也没有完全领悟,当然还有自己与生俱来的惰性,比如写作 就没有静下心来去想自己要从哪个点突破。
真的是到了该自我反思的时刻!可是反思能力也是自己挺欠缺的的能力,韩晓东老师说反思能力不足原因主要有四点:
1.缺乏批判性思考的意识。习惯于听从上级或专家的指挥,总希望他人告诉自己怎么做,很少思考做法是否合适,背后的理论是什么,为何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
2.理论素养薄弱。反思的实质是理论与实践的对话,理论知识不够反思就缺乏深度,有的就把反思写成总结。
3.工作繁忙压力大,没有反思的时间。最好的反思方式是书写,但如果长期工作压力大,就会侵蚀工作热情,导致自我反思意识慢慢减弱直至完全丧失。
4.缺乏专业指导和支持。自己很难客观评价分析自己,反思关系元认知,反思是对思维的思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专家因为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宽阔的知识视野,往往能一针见血指出问题本质。许多学校重视反思,但忽视专家指导,只是强制收老师的反思本,导致许多老师反感排斥,只是应付差事,结果徒增负担而没起实效。
读了郝老师关于那四条反思的原因,除了第三条,我不是工作压力大以外,全部中招。对于时间,反倒是觉得还是自己时间没有规划好,在微信的聊天页面我置顶了一条“做时间的朋友”可 还是没有做好时间规划,让时间白白地流逝 真的还挺可惜!
下一本共读《中庸》,还是决定要接龙卷入读,最起码比自己读,或者想起来了跟着读一点,效果要好很多,如果觉得自己的自律能力比较差的话,那就还是任务驱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