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结的方法就是——指读。指读是早期读书过程中良好的识字方法。
这主要是针对2—6岁的孩子来说的,他们还不认识字,或者刚开始识字不久。
指读跟不指读,效果差别很大。指读过程中,可以建立文字跟语音“一一对应”的关系,因为汉字的特点是一字一音。即使是不认识字的孩子,只要曾经带他指读过三五次,他就一定能掌握指读的规律:汉字是一字一音的。
在指读的过程中不但可以让孩子整体认读大量文字,还可以逐步培养孩子的专注的精神。
幼儿园的孩子一律要求指读;上了小学的孩子,如果能熟练指读了,让他“看读”就可以了。
不用担心像一些小学老师说的:“不允许学生指读,因为指着读的太慢了,会影响以后的阅读速度”我从来没有见过小时候指读,长大以后会因为指读而阅读速度“慢”的人,就像是没有从来没有见过“连走路都没有学会就会跑”的人一样。
指读采用的教材建议:
一、大字。字大才能很好地让“视觉感官”得到最好的刺激,而且大字有利于孩子指读和认读。
二、白文。不要以为图文并茂的书才是孩子最喜欢的。如果有图,那么他首先注意的就是图片了,注意力也往往在图片上。如果没有图片,那么孩子的“视觉语言”当中,感受到的就是一幅幅神奇的图案:汉字。这点,父母们从幼儿写字上就可以知道:孩子是把文字当图案来认得的——孩子不是“写”字的,而是“画”字的。
如果采用的是图文并茂的教材,孩子也不是不会认得字,但是效果不如纯文字的书;而且更重要的是孩子以后的阅读兴趣方面——他喜欢阅读怎样的书——我相信父母们不会喜欢孩子只喜欢看《蜡笔小新》《灌蓝高手》吧。读这样的书长大的孩子,其思想是没有办法提高的。而那些图画所无法表达文字之内涵的书——比如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才是真正塑造大人格的!
三、尽量采用可以亲子共读的书。这样,孩子长大以后,跟父母之间就有一定相同的思想基础,中国人为什么在80年代开始出现“代沟”这个词?父子之间,母子之间,没有共同的语言基础。不要以为我们现在25岁,孩子5岁(这样好象是会被相关部门罚款的哦),我们带他读“猫和老鼠”“乌鸦喝水”的故事,孩子很喜欢听,经常吵着我们给他讲。但是当孩子25岁的时候,我们多少岁了呢?小时候教他讲的、读的书,能够再成为亲子之间沟通的共同话题吗?更不要说共同的思想基础了!
所以,我们采用的书应该是现在孩子可以读,我们可以读,过了20年,孩子仍然可以读,我们也仍然可以读的书。孩子小时候读有小时侯的受益,我们成人读,读5遍有5遍的受益,读50遍50遍的受益,过了20年,我们已经读了500遍了,又比现在有更深的体会。想想看,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书吗?
有。
指读举例:(大字)报纸:读大标题,不读正文。因为孩子对字大的才比较能认。也要保护视力呀!(白文)幼儿画报:不如带孩子读文字比较多的童话书。读童话书不如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