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思明辨语出儒家经典《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它是中华文化的传统精神,是人性的光辉。
《中庸》在谈论自治学时,从学习开始,经过质疑深思明辨的过程后,落实到实际行动。从学到行,立足实际,强调笨鸟先飞,坚持不懈,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知行合一。
典籍中的“慎思明辨”恰好映射出先人的智慧。老子是极富独立思考精神的学者,当天下都以“强者为强”为正道的时候,他能发现柔能克刚。孟子也是审辩思维的代表,在人们要接近“愚忠”时,他能提出“君”的真正含义,以及什么叫“弑君”,为人们跟随正确道路作了铺垫。
慎思明辨精神一定离不开怀疑精神。我们的先辈屈原,曾写过富有求索精神的《离骚》,后来还有他对天地万物的沉思和追问而而作的《天问》。不只是先辈有这种伟大精神,还有我们的后人。沈括读到白居易的桃花诗,禁不住思考桃花生长的季节和周期。正是凭借他这样的求索精神,最后作出了具有启蒙作用的《梦溪笔谈》。还有医药学家李时珍,我非常崇拜的一个人物。他曾经给一位病人开的药有问题,他经过一番研究之后发现,是医术上的记录错误。经过27年的探索,亲自试草药,最后也出了一部著作《本草纲目》。
现代社会很需要这样的慎思明辨精神,特别是互联网时代。拥有这样的精神,人们对事物就有更加理性的判断,社会会更加的公正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