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谈到读书,我感觉之前读的都不算书,只能算是消遣。有位大师曾说,真正的读书是要读明理的书,也就是读书是为了懂得道理,懂得做人,是让自己成为一个不危害社会,有良知的人。书不在于读的多,而在于读的对,读的精。《遥远的救世主》告诉我世界上没有什么救世主,能救你的只能是自己。《心经》告诉我不要执着于外在的东西,一切都是空的,道法自然,尊重生命本来的样子。最近迷恋上《易经》,虽然看起来比较难,以译书为主,但感觉真正是群经之首。很多人一提到《易经》,会认为是卜噬的书,其实不然,古有秦始皇焚书一说,唯有它存活了下来,这可能就是它最厉害的地方。它讲得是天地人之间的关系,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还是万物之灵,人会创造,人也会破坏,创造了什么同时就破坏了什么。有时候觉得人类的文明和科技进步也不是什么好事,比如说手机,大人小孩子都爱玩游戏,这是手机的错吗?这是创造手机的错。
自我检讨其实是一件挺困难的事情,深挖自己的过失、不良的念头、不好的生活习惯等等,其他的不说,最难的就是面子的问题难以解决。如果说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那趋吉避凶就是人类的理想追求了。但是吉利是追求来的吗?是吸引来的。凶祸躲得过吗?只要自己的意念被邪恶控制,基本结果就是定局。这是迷信吗?不是,这是你在执迷于一件事情的时候,会忘记别的事情,执迷的事情如果不正,正的事情就会被耽误。执迷于正的事情,邪恶的事情就无从下手,这就叫邪不压正。所以解决面子的问题其实很简单,就是修德。人类的科技已经足够强大了,强大到产生了很多次生灾害,避免的方法就是倡导全人类共同修德。从小孩子开始,提高他们德育课程的成绩。
学习这件事,我一直觉得文要对题,就是你苦苦学了半年之后,一无所获,你需要再坚持下去吗?意志坚定的人可能会说只要有用,一定要坚持下去。那我估计你这辈子可能都会生活在痛苦和绝望之中。不适合你的东西学它干什么?周武王说,人是万物之灵。只有人才能在除了上天和大地其他所有生物之外,另辟蹊径,开疆拓土,创造世界。如此说来,人是最具有选择性的。选择自己喜欢感兴趣并且有益于人类的事,再去努力学习提高,然后用所得所获服务于大众,这种感觉不好吗?
最近对“化”这个字特别感兴趣。缘于“情绪化”,当时正暴跳如雷的训斥孩子,突然觉得这不是我该有的情绪。看书时又恰巧出现了一个“商业化”,如果现在的世界是商业化,任何人、事、物都朝钱看,人心怎么会不变坏呢?中国很早之前能有那么多的思想大咖和文化成就,是商业化得来的吗?是教化。大家都朝着教和育的路上走,人心向善,大自然会被破坏的那么严重吗?会出现假冒伪劣产品吗?会出现豆腐渣工程吗?所有的事情一“化“就形成了系统、常规,甚至惯性,大家都很有默契的遵照执行,也不去论正确与否、对与错、正与邪……这个字的独特性还在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与人发生冲突,这可能是最好的解决之道了。
教育孩子这件事。家里有两位小土匪,说土匪是因为他们破坏力之强、习惯之差超出了我的想象。玩具扔的满地都是,刚收拾好的房子不到十分钟又乱七八糟。怪不得大家都说,家有两个女孩很安稳,一儿一女也不用怕,两个儿子简直会吃人。这可能跟我放养的心态有关。对于小孩子,到底该严还是该宽,什么时候严,什么时候宽?其实我一直没想明白。最近仔细观察两个孩子的变化,对于不合规矩的事情要求严一些,对于学习反倒是宽一些,因为有个成语叫拔苗助长。我想宽严相济应该就是这个意思吧。
作为中国人,对语言的熟练掌握可以说是成功的一半。相同的话用不同的语气对相同的人说出来,效果可能是天差地别;对不同的人说出来,效果可能近似差不多。人类的有趣就在于情感的随时变化。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情感是个极微妙的东西,前一秒可能还在卿卿我我,后一秒就可能反目成仇。促使两种截然相反结果的罪魁祸首,就是语言。经常是说着无心,听着有意,说着有意,听着无心。那到底要怎么做才好呢?就是大家常说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见人说鬼话,人家说你鬼话连篇,怎么沟通呢?见鬼说人话,你不是找死吗?问题是人和鬼怎么区分呢?这才是最重要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