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在贫苦阶层,幼年贫困潦倒,成年后加入红巾军,也许因为这种乱世中历经苦难,艰难成长的经历,造就了他性格中的韧性与多疑。
打江山的阶段,帐下谋臣武将齐聚一堂,他的军队军纪严明,战力卓著。在战胜了陈友谅和张士诚之后,他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随后又迅速平定江南,完成北伐,一举统一中国。他建立的明朝,其强盛程度在历史上是排得上号的,无论版图、军力、财力都很拿得出手。
但是在强势皇帝的统治下,国家策略的方向就与皇帝这个个人本身,密切相关。朱元璋由于出身贫苦,很能懂得百姓疾苦,因此他对官吏中的贪腐现象,严惩不贷,明朝初期的贪腐现象确实少得多,大家都不敢啊。
不过朱元璋“甲天下”的思想极其严重,加上多疑的性格特点,在守天下的时候,就凸显的更厉害,于是朱元璋也成了历史上杀害功臣最厉害的皇帝,明朝那么多的开国功臣被杀的不计其数。
在全国管理上,他分封诸王,选择名城大都,分封了二十五个王,除了一个是侄孙,其余全是他儿子。古代的皇帝生孩子的能力也是很强的,能生那么多。
国家管理措施上,他废弃了宰相的职务,六部直接给他汇报,相当于他自己兼任宰相了。一个管理国家的皇帝,还身兼宰相的工作,明太祖确实是个特别勤奋的皇帝,兢兢业业,经常加班加点的工作。好在举国的营养都可以滋养他,身体素质保持的还可以。
从政治的角度来评价,明太祖执行的就是君主独裁的统治手段,后续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摸索,总结历史上历朝历代的成败得失,打理出一套更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的治国方针。而很可能他认为影响国家长治久安的恰恰就是那些功勋卓著的内部大人物。
在他身体还好的时候,他能够强力hold住局面,到了晚期,不太有精力认真分析事务的时候,就开始乱搞了。于是他晚期有了明朝初年著名的胡惟庸案和蓝玉案,两大案件加起来杀掉的人得有五六万人,能耐大一些、“危险”大一些的基本都被杀掉了,两大案之后,幸存的一些开国功臣也被赐死了,比如颖国公傅友德、宋国公冯胜等。
这一系列操作,间接导致了,后来燕王朱棣靖难之变的时候,皇帝没有什么合适的人有能力对抗燕王了。
勤奋的明太祖开辟了大一统的明朝,心怀百姓,却也出了昏招杀了很多忠臣良将。历史总是这样无法重写,也许他当初做那些决策有他的体系化的思考,但是谁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