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这本书来了解一下孟子这个人吧,像《孟子》这样的经典作品,不容易看得明白,得需要文学大师这样的人来解读一下。而这本书就是一本解读《孟子》的书籍。前人的智慧,不管过多少年,还仍然焕发光芒。
现在生活中有很多实用的书籍,每一本书都能够解决我们生活上的某个问题,像拖延症、自控力、高效能、时间管理、投资管理、、、像这样的书真的是层出不穷,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书确实蛮实用的,它们所列举的每一个步骤,我们都可以去实践,然后就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而像经典的书籍可能确实没那么实用,说词乏味,没有让我们去实践方式方法,但它可能从宏观上、从更大的层面上给我们解决了思想上或者内心里的某些问题。这就是智慧,如果不能好好的去体会,只会觉得这只不过是虚头巴脑的东西。
孟子说人是性善的,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的人本性都是善的,之所以这个世界上还有坏人的存在,是因为他们忍心,忍心做那些有违本性善的事情。电影《小偷家族》中,他们职业就是专门干偷鸡摸狗的行当,如果你当面说他们是小偷,他们也是非常的介意而愤怒,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因为他的本性还是趋向善的,只不过现在忍着本心去做这样的事,很痛苦。
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他认为,人心有仁义礼智这四端,就像人的身体四肢一样,一切事业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你是不是把这个四端真的发挥出来了。
做一个好人简单,而做一个坏人就很难。坏人要忍心,很痛苦的;而好人只用顺从本心就行了。
孟子又说:“由仁义行非行仁义”,由仁义行就是说,内心当中充满着仁义礼智这四端,然后做任何事的时候,可以不假思索地出手就做了正确的事,这事并不困难,也不需要假装。而行仁义就是说,做正确的事情是为了体现自己的仁义礼智这四端,一个人做什么事都看起来挺好,场面上永远都做得非常好,但就是行仁义而不是由仁义行。
像孟子说的,人生并没有那么复杂,也没有那么多的为难。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很小,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就更加微不足道了,就像是你看一群蚂蚁,它们之间的区别那样。表面上人依靠外物而变得有所分别,其实不管你处于也样的处境,都不会阻碍你感受美好的本能,除非你忍心。
最坏的处境不是穷的揭不开锅,不是怀才不遇、时运不济,也不是痛苦失败,而是失魂落魄、失意忘形;最好的处境不是家财万贯、有权有势,不是好运连连、应有尽有,而是意气风发、精神抖擞。处境的好坏无关环境,有关心境。再怎么恶劣的环境也能越挫越勇,再美好的环境也可能会消磨心志。
孟子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者己。反求诸己而已矣。”,意思就是说,行仁的人就像是射箭,射箭手先要端正自己的姿势,然后放箭;射不中,不怨恨赢了自己的人,只有反过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罢了。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自己做不到或者做错了什么事情,都不能去向外找原因,而应该反过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这就有点像心理学,把一切性格上的缺陷或者问题都能够归结于自己的问题,你不能怪环境,也不能怪时代。
你事情做得不太好,你不够成功,你不太会赚钱、、、这些都不是因为你不好。当我们把自己本身与外在的很多东西产生联系的时候,我们依靠外在的东西来塑造自己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变得不那么容易喜悦。讲一个我在别的书上看到的一个故事: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 叫声连天,孩子们非常开心。几天都是如此,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 这点儿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 第二天又来了, 一如既往地嬉闹。 老人再出来, 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点儿。15 美分还可以吧, 孩子仍然高兴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么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来玩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从很多角度解读出不一样的道理,但其中让我思考的是,那一群小孩从一开始玩闹没有任何报酬也非常的开心,到后面有了报酬竟然勃然大怒,这中间发生的微妙的塑造,老人很聪明,用金钱这一外物,赶走了这群吵闹的孩子,也赶走了他们纯真的开心。成长的过程,像极了这个微妙的过程。
有人说,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有时候比人与动物的差别还大,可能这个人关注的并不是人本身,而是人所拥有外在的东西上。孟子说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为一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为二乐,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为三乐。”每一乐都与外物无关。孟子所追求的是“万物皆备我”,人是万物的一部分,宇宙万物又在人的身上得以体现,二者之间的交互关系才孟子所看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