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电影《无问东西》,电影里几位主人公为理想奋斗终生,他们短暂却壮烈的人生让我思索很久。联想到 2014年的《奇葩说》中高晓松炮轰梁植的视频。在这个节目中,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博士梁植在学习了金融、法律和新闻三个专业之后,带着迷茫的眼神来到节目问肄业于清华的高晓松,自己该去找什么样的工作。一个拿下顶尖名校最高学位并且各方面素质超群的年轻人却迷茫地望着人生十字路口,不知如何选择。这绝不是他能力不够,而是他的人生定位出现了问题。很多人批判高校教育出了问题,本应是精英教育却最后沦为职业教育。但根源只在大学吗?
Part 1.
在许多80、90后的记忆中,小时候一个绕不开的问题是:你长大了想干啥?标准答案是上清华、北大,或者成为科学家、工程师、宇航员等。如果有人说自己想当厨师,那他一定会被认为没出息。长大想干什么是一个最基本的关于理想的问题。从小我们就被教育,志当存高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是当我们细细地追问什么样的理想才是高远的,什么样的理想才能让中华崛起时,很多孩子是惘然的。通常在父母的提示下,孩子眼神木然地说出标准答案,我将来长大了要去清华北大读硕士,读博士。可是读完清华北大的博士以后的人生又该怎么办呢?
Part 2.
有一个关于登山运动员的著名的故事:一位著名的登山运动员在攀登完珠穆朗玛峰后,选择以自杀来结束他的人生。人们很惊诧为什么他的人生那么成功却要放弃自己的生命。他的生前好友说,他生前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因为他从小立下志向要攀登上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可是当他达到了这个多年的愿望后,他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该往何处去,做什么事情都无法使内心得到满足,甚至无法打起精神来,这样的状况让他倍感失望,长久以往就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在外人眼中他的人生已经很成功了,但是在他自己眼中,达到目标的自己一无所长,没有目标的人生空虚无聊,因此他选择了死亡。不合理的人生定位把他的生命指向了死亡的深渊。
Part 3.
当我们打开历年清华北大的录取数据时,我们发现与每年数百万的高考人数比,能入学清华北大的学子可谓凤毛麟角。这样一个小概率事件,家长怎么能确保一定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如果让孩子的人生必须定位在这两所名校或者其他名校身上,孩子却没有能力达到,是不是会觉得人生落差太大,从而产生悲观自卑的情绪。退一步说就算孩子有能力,可是如此灌输真的是他想要的吗?在填报高考志愿时,经常会有这样的闹剧发生,学校的第一名被家长和学校鼓动填报清华北大,但孩子内心想去的是人大。但胳膊拗不过大腿,孩子最终还是填报了清华或者北大,成绩公布距离清华错了几分,但成绩刚好能上人大。这样的结果让人倍感滑稽。家庭学校对名校尤其是那几所顶尖名校的狂热追捧不得不让人深思。
Part 4.
上名校是人生的终点吗? 以名校为人生目标就一定能过好自己的人生吗?前段时间,人大女毕业生伍继红生了6个孩子沦为赤贫的新闻让人惊诧。当然名校会带来很多资源,伍继红事件曝光后许多人大校友积极为改善她的生活而捐款和奔走。但如果我们把目光转到伍继红身上,我们会发现伍继红除了考学,对自己的人生定位一无所知。在考取北京市公务员失败后,她先后在教育机构、工厂工作过,随波逐流式的嫁人生子。她似乎没有想过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Part 5.
理想是什么?理想是人们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满足眼前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又憧憬未来的生产生活目标,期盼满足更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对现状永不满足、有未来不懈追求,是理想形成的动力源泉。它可以分为生活理想、职业理想等等,但最核心的问题是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其他的职业理想也好生活理想也罢都是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的。因为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我选择什么样的职业,过什么样的生活。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也许这才是我们应当在鸡零狗碎的生活中追问自己一生的问题。
所以,孩子,你的人生理想不应只是清华北大,这个世界还有很多可能性等着你去探索,在的成长道路上。你要慢慢地思考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然后你再去选择成就的路径,最后过你内心真正热爱的生活,无问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