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孔子谈修身,经常谈到道字,仁字,孔子谈为政,经常谈到德字,礼字。修身和为政——于先秦儒家而言,大约是人心合于天心,人(仁)心顺发(人性本善,故为顺;学用流行,故为发)出来的人事。仁情仁理,像桃仁杏仁的种子,长出树干,生发枝条——在某种意义上说修身就是为政,为政就是修身,它们来自同一个根源,有很多一样的性质。孔子提倡仁爱,主张德治,礼治,这是《论语》里思想的大线,我们不要忘记。
这一则记录了孔子的成长,经历,孔子的经历,不离开社会人事,孔子的成长,不离开仁爱礼德,其成长与经历,以心为本,知行合一,不断攀升新境界。
但这一则,我们聊偏一点,也很有趣。我们把这一则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到“四十而不惑”结束(准备好,要开始乱讲了,越到后面越乱讲)。
吾十又五而志于学——志字里面有一个心字,士之心。心之所向为志,我以为心之所喜也为志。喜与向,因为喜欢,所以向往,因为向往,所以喜欢,互为因果,相互扩大。我们要发自内心,踏踏实实地喜欢我们所向往的。
把志和学两个字放在一起也很有意思,似乎志向是学习的起点,但学习何尝不是志向的起点呢?因为学,知道自己多么肤浅,故志向更加坚定,因为学,知道天地多么广阔,故志向更加远大。
三十而立——一个立字,身姿挺拔,必然是有所得,可以立。
回看“十有五而志于学”,从十五岁到三十岁,已经过去了十五年,十五年不是弹指一挥间,是积日积月,学而时习。我们总是感叹时光易逝,在时光面前表现出无力,哀弱,畏惧,因为时间,大部分情况带给我们失去,小部分情况带给我们得到。其实时间,是我们人生最好的朋友,最有力的支持者,所有的境界,都要时间的帮助才能达到,所有的情感,都要在时间里沉淀才能醇厚。我们要与时间同行,点滴积累;接受时光的赠予,不断开拓,这样虽然我们不断在失去,失去青春,甚至亲人,最后生命,但得能偿失,每一步,不断创造生命新境界!要能在时间里下苦功夫,摘甜果实,时间才有意义。孔子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短短两句话之间,多少艰辛,多少平淡。事情难做是艰辛,艰辛之事常做是平淡。
立字很好,我们站立的时候一定有一个朝向——方向和目标。所以三十而立,更可贵的,不是走过的路,而是将走的路。有所得,固然值得欣喜,但有所守,才意味着希望 。
四十而不惑——清明则不惑。纷繁的事情看得透彻,全面是明;自己的情态把握得净洁,安和是清。志于学,有所得,是在人类生活里学,在人类生活里得,最后也要指向人类生活。学习的最高境界在于致用,在人类社会,生活里致用。认知上能明,情态上能清,能在宜当的环境里针对宜当的目标在宜当的程度上使用,就是不惑。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东西我们觉得认知的是对的,情态上是对的,行动上是对的,但其实很可能我们是在一个自己不知道的惑的状态,我们知道在课本里学一个知识点,要注意辨别相似点,却往往忽略了,现实生活中有更多似是而非的东西。
能够学以致用,达到不惑,应该算是学者的最高境界了吧。从志于学,到立,到不惑。四十岁的孔子,没有辜负人生。这也提醒了我们,不可重来的人生,或许其收获的关键点就在十五岁的志于学。十五岁,不是一个选择题,而是一个意识出此入彼,人生非得即失的判断题。
四十而不惑,我觉得孔子作为学者的路,走到峰顶了,未来的人生,如何又见奇峰!孔子会做怎样的选择?走怎样的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