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三本书
第一次拜读钱钟书先生作品,许多人都曾引用《围城》中的句子,叫做婚姻如围城,里面的人想冲出去,外面的人想冲进来。更有甚者将其视为至理名言,仿若得了作品中的无上真意。而在我看来,《围城》一书,虽全文贯穿着情感的交错纵横,可实际上,写的却是世道人心,只着眼于情,格局上未免有些小气。
钟书先生自言此书是锱铢积累而来,此言不虚。文中大量的人物描写,用词未必精湛玄妙,可却总能恰到好处的将一事物与人物形象紧密贴合在一起,本事风马牛不相及的两者,却偏偏贴合的严丝合缝,教人难忘。全书情节大抵可分为三个阶段,那么,便随着先生的笔触,一步步的看下去。
方鸿渐其人,初读时觉得这人物实在是不讨喜,志大才疏,生性怯懦,可凑巧的是,这份性子,偏偏和当今时代为数不少的年轻人现状如出一辙,不由得令人感叹,世事变化,还真有点年年岁岁花相似的味道。苏文执与唐晓芙,是方鸿渐情感的开始,也同样,是当世大多数人情感的缩影。看得出,先生对唐晓芙许是存了偏心,不忍唐晓芙嫁了方鸿渐,最后再闹翻散场。二人情感,不同于初恋,但同属不谙情事。虽为两情相悦,可造化弄人,或者说是双方性格使然,在细小处不断的种下因,最后的果太多太重,撑不住罢了。对于苏文执,不由得多了几分同情。情感的世界,是直白而晦涩的战场,置身于此,知己,知彼方可求得自保。可苏文执却如同一直骄傲的孔雀,既不自知,而又不屑知于他人,如此一副待价而沽的姿态,有些可惜了那副皮囊。
身为书生,总好奇着窗外,究竟是怎样的情景,也曾幻想过,未来的自己,究竟会安身何处,全书的第二阶段,方鸿渐远行赴教,这路途种种闹剧,加之任教过程中,觥筹间虽谈笑自若,可暗布刀兵。虽距今有了不少的时代感,可这人心,始终没变。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而人终归不是靠喝露水活着,当今世道,众生彼此之间,早已绑在了一起,有人的地方,自然少不了争斗。看惯与否,苟且就摆在面前,既然逃不过,那么学着如何信手拈来,化锋刃于无形,亦不失为一种选择。
虽然自己并未步入婚姻,可总归是见过的,此番读过《围城》后,更不由得思索,举案齐眉的两人,真如祝词所言,天作之合,同心同力,矢志不渝?借用所学经济理论中的一个名词,叫做次优选择。那些身处不幸婚姻的人,是否皆是趋利避害,“顺势而为”的结果?众生事不可闻,可孙柔嘉与方鸿渐的结合,却一定是。有人言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可婚姻本无罪,错的,仅是执迷不悟的人。自己虽不谙情感,可同样不希望有朝一日,也会去做一个“最优选择”。理性促使人类进步,而爱情本身,却在其中夹杂了不少的感性,二者缺一不可,无可替代。
文中结尾那几声迟来的钟响,可谓精妙绝伦,我们无法抗拒时间,在人生一个个不断的选择中,无值得与否,无对错与否,那是一张几无边界的画纸,精心勾勒也好,信手涂抹也罢,皆由心而定,只是,无力删减,落笔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