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沿舞龙 作者南孔球
正月初五下午四时,上沿村的退休干部薛昌才到我家,邀请我明日下午2时去他那里看出龙。薛昌才老人今年已89岁了,特地到我家,我很过意不去。明日上午正好在县城有事,吃罢午饭已近一时,便转了二次车,到上沿已二时半了。
上沿、下沿过去叫霞村。绵延起伏的白龙山从腰中伸出一段南北走向的余脉,像一个巨大的“T”字。余脉两头低中间高,又像一个山“字”。村庄沿着余脉匍伏在东坡,一字展开,面向平野。祖先这样的规划,为了少占那不可多得的少有的耕地。祖祖辈辈数百年来踩出一条小街,悠长悠长,蜿蜒了五六里。解放后便于管理分上沿、下沿两个村,上沿现有199户,789人,薛姓占一半。薛氏是宋咸淳十年进士,授国子监司业薛汉杰(1245-1310)的后裔,南宋末从淡溪西山迁到上沿定居。
过去上沿每年正月初十至十六举办的龙会,由上社、下社负责组织实施。上沿舞龙已有300多年的历史,龙是板凳龙,36挡。在十多前舞过一次。今年收成好,村庄平安和谐,全村人都高兴,商议一年之计在于春,渴望收成在于冬,趁正月大伙回乡过年之际,闹一次舞龙。假如初十出龙,一部人外出做生意或打工离村走了,显得不热闹。决定提前初六出龙,让青年人亲自目睹家乡的民俗、民情,民风,铭记乡愁……也要彰显小村的文化品味,活跃村庄欢乐氛围。 薛昌才老人告诉我,制作板龙灯有一套程序。先由老篾匠破竹成篾,取篾编扎龙头、龙颈、龙身、龙尾、龙珠,再糊上棉纸,由老先生用彩笔着彩,画龙点睛。接着是组装,龙头是单独的,用篾扎好的龙颈、龙尾,龙身要先固定在一块块木板上,每块木板长约1米,宽约30厘米,厚约3厘米,木板上固定两枚插蜡烛的铁签,木板两端凿有圆孔,板与板之间通过圆孔与圆孔相叠再插入约10厘米长的圆木插销,使每节龙身都连接起来,圆木插销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即能让整条龙身拐弯、扭动,变化自如。龙头与龙颈、龙身与龙尾分别用1米长的龙布连接,便于大幅度展示龙头龙尾变幻莫测的风姿。
上沿村制龙人已70多岁了,这手艺难以后继有人,村里泥水匠薛洪喜放弃赚钱的机会,和李明珍一起拜制龙老人为师,传承制龙技艺。舞龙经费村民踊跃认领,一万、八千、三千,少者几百元,一下子全有了。
我到达上沿村是下午2时半,村街铺满了鞭炮爆破后的红色纸屑,耳闻龙鼓咚咚声,时起时伏,就是不见板凳龙在哪里游走。不经意间抬头,见蜿蜒的山岭上,板凳龙沿山而上,山顶有玉皇宫,玉皇大帝检阅这板凳龙的出世,为民祈祷纳福。见街上有些门前摆上香案,他们是造了新房、添上男丁的人家,喜事连连。听闻从玉皇宫下来又要到另一山头的虹霞观,大约要过二个小时才下山。街上已有外村来此观龙的亲朋好反驻足。我打听薛昌才老人的行踪,一人说他出龙时在山脚的三港殿。我说他是否上玉皇宫,这人说薛老体弱,不会去的。我去薛氏祠堂找寻,也不见他人影。这时来了一青年人,说是薛昌才的侄儿,他陪我到薛的小巷住处,大门紧闭。我俩又回到街上,迎面碰见了昌才老人。他见了我,十分高兴。叫侄儿备车上玉皇宫看龙。玉皇宫山径曾是古驿道,山顶有一巨石,平坦如砥,传说刘基访行贤坐过。我和昌才老人到达时,板凳龙盘绕在宫里院子,昂首摇尾,威风凛凛,板凳扛在肩上,板凳上的灯笼里烛光熠熠,组成了金色的火龙。参龙先生高唱参龙词,伴随着锣的节奏,在山巅飘忽回响。游罢玉皇宫、虹霞观后,板凳龙又进村了。 在村街上,龙珠在前,龙头、龙颈随后,龙头由年轻力壮又有舞耍技能者担任,否则“强龙夺珠”很难上演。龙身、龙尾跟着龙头,迈开龙步,,游动街东街西,穿梭在条条弄堂中。在场地宽敞的广场,小伙子手里的龙珠忽左忽右忽上忽下来回翻滚,那大汉手里的龙头嚷嚷着血盆大口,吐着长舌,飘着长须,睁着铜铃大眼,追逐着龙珠,欲擒欲放,欲吞欲吐,欲罢不能。此时,锣鼓节奏加快,气氛瞬间腾升,“强龙夺珠”的精彩表演淋漓尽致。围观者纷纷喝彩。 晚上,村街上连缀的灯笼亮了起来,板凳龙走街穿巷,龙灯与彩灯交辉相映,人流随龙舞而涌动,山村沸腾了。一个不眠之夜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