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家荷塘谁家月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便常常在山川草木,日月星辰中寄托自己的情思,留下一篇篇千古绝唱。屈原在《离骚》里以兰草自喻,遗世独立;陶渊明吟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隐逸出尘;伴随着竹林七贤的长啸声,竹成了风骨的代表;……
早在战国时期,荷花就出现在文人作品中,屈原就曾经唱曰:“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荷衣兮蕙带,攸而来兮忽而逝。”北周宇文毓在《贻韦居士》里吟咏“香动秋兰佩,风飘莲叶衣。”南朝陈国的江总在《游摄山栖霞寺》里写道“荷衣步林泉,麦气凉昏晓。”这些诗句都是褒扬荷高尚贞洁的情操,到了宋朝,周敦颐一篇《爱莲说》让荷成为君子的代名词,荷以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特点成为花中君子。
月色,这是中国文人最特殊的情怀。从《诗经·陈风·月出》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到“ 皑如天上雪,皎若云间月 ”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到“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到……月,一直作为相思情感的载体,作为失意文人的化身,作为永恒的存在,在古诗文里大放异彩。
而将荷与月这两个不同情感载体联系在一起的,却是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在先生的笔下,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的月色,语言朴素典雅,准确生动,贮满诗意,凸显出了一种优雅、朦胧、幽静之美。诗配画,画配诗,是中国文人的雅癖,《荷塘月色》以写景抒情著称,风物之美令人怀想,但要以绘画的方式有所创造,困难可见,因此当我看到徐一文先生绘制的《荷塘月色》的绘本时,我被深深的震撼了。
绘本的封面是深深浅浅的蓝黑色,氤氲的月光,几朵零星的白花悄然绽放,月夜的荷塘,安谧而静美,在深色的背景上,桃红色的荷塘月色四个字分外醒目。扉页是暖暖的黄色,几枝芦叶旁逸斜出,蜻蜓振翅欲飞,便似乎看到朦胧的月光,融融泄泄的。
月光下、树影里的小屋,竹桌竹椅已经显得清冷,竹窗上映照着身影倍觉寂寥。窗外,满月夜里,荷叶摇曳生姿,文字出现得恰到好处:“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那便走吧,淡淡的月光,幽僻的小路,孤单的背影,杨柳的影子倒影在荷塘上,映衬得荷叶上的月光斑驳迷离。画面上朱自清眉峰紧锁,神情忧郁,一个人彳亍独行,颇有点遗世独立的感觉。“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徐一文先生承袭了传统技法中的留白,留下了广大的想象空间。一大块一大块的以蓝为核心色彩的写意,寥寥几笔勾勒出的荷叶、莲蓬、星星点点的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朦胧的月光倾泻在荷塘上面,浮起薄薄的青雾,隐隐约约的荷叶一碧千里,白色的荷花千姿百态,只一眼便入了眼入了心。整个画面没有一个文字,却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令人沉醉。本以为画面至此已到顶峰,不易超越。孰料画家深谙层层渲染,步步递进的方法,在下一页,满月占了小半篇幅,几只昆虫,简单勾勒着荷花荷叶,映着满月的柔光,显得迷蒙而温馨,于是便想起文中的话来“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再往后看的时候,被满页阴森森的杨柳倒影吓了一跳,直到我读到“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才恍然大悟,可不真是如鬼一般。但是远处的月光却又在荷叶上投射出几处明亮的地方,光与影的和谐淡化了杨柳倒影带来的阴森感,增添了暖意。次页画面颜色跳跃的幅度很大,暖暖的黄色,沉沉的碧色,幽幽的紫色,深沉的黑色,迷蒙的灰色,在徐一文先生笔下组成一幅意境深远的画面。远山在月色里只能看到隐约的轮廓,暗淡的路灯光,阴阴的树色,画与文字交融在一起,互为衬托,更添风致。“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朱自清先生淡淡的一句话,连转带煞,使得文章迅速从写景回到了现实中,徐一文先生在画面上运用了大面积的色块,浓淡不匀的色差,青蛙、一枝杨柳,孤寂的背影,烘托出朱自清先生并不宁静的内心。
寂寞中,朱自清先生想起了采莲的事情,那该是怎样一副热闹的场景呢,我试图想象,却怎么也想不出,那便看看画吧。塔高高矗立着,从塔上望下去,只见岸边的人群摩肩接踵,少年男女乘着小舟在荷塘里划来划去,是不是拨开过人头的荷花荷叶,便觉得羡慕起来。“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便画上六朝时期仕女采莲的情形吧,当年的江南的采莲盛景,如今只能在想象中追慕思忆,何其遗憾!朱自清先生想着江南,我也想着,于是一抬头,便看见皎洁的月色下门户紧闭,原来已经绕过荷塘,回到家门前了。
如果说朱自清先生的文章把荷与月这两个文学意象结合起来了的话,那徐一文先生的画就把文与画这两个文学载体结合起来了。为什么我们有时候喜欢读文字本身,而不是电视剧、影像等等,这是因为文字不会遏制我们的想象,反而拥有无限审美空间,可以任想象驰骋。而徐一文先生的写意画风,不但没有遏制想象,反而给想象插上了翅膀,从画面本身就能看到时空的转移,情感的变迁,进而体悟文字与画面以外的东西,正如徐一文先生在后记所说,绘本“更在意本身对文字意念与意境的传导表述,创造出与文字稍有距离的语境、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