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解,每章一读。
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解:
本章记述了庄、惠濠梁之上辩知不知鱼乐的故事。
辩论起因一个日常场景:庄子相约惠子到桥上观赏风景,看到桥下鱼儿欢游,庄子感慨,鱼儿快乐啊!放在平常,我们一般给出解释,认为出外游玩,情境交融,心情甚好,看到天蓝蓝,水清清,万物欣欣向荣,一切都那么美好。庄、惠是一对好基友,平时没事会聊聊天。惠子一定了解庄子的理论,听到庄子下了个判断:“是鱼之乐也”,心想,你平时最看不起“知”了,我就用“知”来反驳你。于是有了下文。
惠子为什么能给出“安知鱼之乐”的判断呢?他说:“子非鱼”,言外之意是,鱼儿快不快乐,只有鱼儿自己知道。同理,庄子只能知道自己的感觉。如果这么讲的话,庄子也没有问题啊!庄子彼时的感觉正是“鱼之乐”啊!所以我们看到后文向两条线发展。
一是庄子顺接惠子的理论,说A非B,A不知B,那么C非A,C也不知A。看似合理的推理被惠子识破了。A不知B,C不知A,不是同一种“知”,前者指一种由内产生的感觉认识,后者将“不知鱼之乐”(第二段惠子“安知鱼之乐”等同“你(庄子)不知鱼之乐”)的陈述混淆为庄子的感觉认识(庄子知或不知鱼之乐)。惠子说:“我非子,固不知子矣”。此处“知子”指庄子的感觉,这符合惠施的理论。
二是庄子巧换角度,将“安知鱼之乐”的“安”由“怎么会”变为“在哪里”,从而跳出“知”的争辩。“在哪里”的问法只能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去考虑,从而可以为庄子的“鱼之乐”找到合理依据。而“怎么会”则以“知”的维度生出对象感。庄子一开始还试图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不料掉进自己的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