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个越来越清晰的感受:
“大多数的人生困境背后,都是人际关系的困境,而大多数的人际关系模式中,都可以找到与父母相处的影子。”
我与父母的关系,经历着几个阶段。
1.
自己还很小的时候,小学之前的时候,感觉到妈妈每天都在我身边,她照顾我,教我古诗和乘法口诀。那个时候,我很幸福,很完整,现在想起来那段时光,也是一种被爱填满的感觉;
2.
小学开始,因为父母很忙,我被送到外婆家读书。外婆年轻时很严厉,我很害怕她,周末回家,每到周日时,感觉天空都是灰色的,我提心吊胆地等待着被送往姥姥家的那一刻,很绝望。
那个时候,我学会了让自己生病,来换取在家中和父母多住一晚;
3.
那之后,我便一直住校。初中、高中、大学、去到遥远的城市工作。
那段时间,我渴望着父母的爱,但不再表达,不再承认自己的这种需求,开始封闭自己。这种求而不得的爱,开始转化成愤怒。
那时起一直到刚工作的前几年,我对于父母的情绪,都是愤怒的。我并没有那种“看得出来”的青春期叛逆,但这种对于父母的愤怒,这种形式的“叛逆”,在我的人生中持续了好多年;
4.
工作之后的几年里,经济独立,在别的城市自给自足,自己生活,突然觉得好像我已经完全长大了,不再需要父母的爱了。更真切地说,是经历了外面的世界之后,发现父母并不如自己小时候心目中的那般高大了,好像自己懂得比他们更多,自己能做的比他们更好。
于是,开始对他们有许多要求:要多锻炼啊,要早睡觉啊,不要想不开啊,要培养兴趣爱好啊。
这个时期,几乎在自己的心里,是把父母当成孩子看待的,他们的形象,很笨拙。
5.
也许我的成长过程总是比别人迟了一些。站在30岁的边上,我终于学会了到底该怎么跟父母相处。
父母在给予我生命的那一刻,就已经奉献了他们已有的,他们对我来说是正确的父母,我对他们来说是正确的孩子。我学习着去接受他们给予的所有,一切,把这些他们给予我的,传递给他人,传递给我的下一代。
孝和爱的前提,是尊重。
尊重,意味着我尊敬他们做自己的决定,并接受自己决定的后果;
尊重,意味着我承认我并不知道他们真正背负着什么,所以如果我处在相同的情况之下,并不一定做的更好;
尊重,意味着如果父母做了某些艰难的选择,我不能去干涉,而是完全地敬重和感谢他们所做的一切。
尊重,意味着承认,我们都拥有各自的命运,我们谁也无法替他人承担命运。
经年流转,我又回到了最初与父母相处的模样。
在我的世界里,父母是大的,我是小的,父母给予,我接受并传递,我深深地爱着他们,带着无比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