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天下礼崩乐坏,各个诸侯国互相示威。而在国家内部,家臣有着莫大的权力,诸侯也没有实权。在这样的状态下,孔子又能做些什么呢?
在当时孔子推崇的儒家思想并不受人们的欢迎。所以孔子才会在各国周游。这一代大圣人在迷路的时候竟被人说成了丧家之犬。
我觉得孔子一生的重要事件有一项就是周游列国。因为在周游列国之前,孔子的堕三都计划因为一些原因不得已停止。而在那个时候,他已经是大司寇,而家臣的权利依旧大过他。孔子堕三都也是因为想要消除这些家臣的势力。所以我认为孔子周游列国是因为在鲁国并没有得到重用,所以才开始找更适合他的国家。而那个时候孔子已经50多岁,在古人的年龄里已经算是年长了,在那个时候开始周游列国,并且又被困在陈蔡之间,他的学生几度劝他,改一改自己的方式:是不是他推崇的“儒”太复杂了,没有人认同?可他依旧坚持自己的想法。
还有一个重要事件就是他归鲁的时候。鲁国是孔子的故乡。可他周游列国不得已之后一直都住在卫国,而当时的子路和其他弟子被召回鲁国做家臣的时候,孔子就十分高兴,因为如果子路在其他人面前提起孔子,那么孔子就可以顺利的归鲁。我把它当做重要事件,是因为在孔子周游列国的十几年间,一直受到了种种困难,而最后回到自己鲁国的故乡之后,便开始了安度晚年继续办学,并开始起笔开始写春秋。我认为这对孔子可能也是一种放松吧,即使没有把自己的思想推崇到各个地方,但是依旧可以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教学)。
有人认为孔鲤和颜回的死也算是孔子一生的重要事件。我并不认同,但是我相信对于孔子来说是记忆深刻的。在一个普通人看来,如果自己的儿子和自己的挚爱弟子死了,肯定哪一个都是莫大的伤心,并记得一辈子。但孔子作为一个精神上的大圣人,是不会对我们这些普通人所伤心的东西而伤心。而且我认为孔子一生的重要事件,应该是他为这个世界或者当时的国家做了什么才算是我们看来的重要事件。而他的儿子和弟子的死只能说是一种人情世故吧。孔子当时一定很伤心,但是我依旧不把这件事当做重要事件。
孔子的一生经历了种种的困难,但他依旧没有放弃。尽管他当时的思想并没有受到当时君王的推崇,但是现在我们对他的思想都有所赞同。就像江子校长所说的,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可能当时如果没有孔子,也没有现在我们的儒家思想吧,也没有利己达人这一说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