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就读了本书前两章,很有兴趣,很少有这样让几乎对每一段都有比较浓厚的兴趣的书,而且很期待它接下来会讲什么。比较兴奋。
第一章重点讲了自由和存在主义的定义(是作者给的定义,按照作者的意思作书时没有明显有确切的说法或者定意)。作者第一章讲的是萨特(一位存在主义的宣传者)对自由的观点,不过在此之前需要知道的是,存在主义的出现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即,哲学家所钻探的内容是一些难以理解且没有比较明显的生活意义的问题、概念等,不太大众话的事情。因此存在主义的哲学家产生了这样一种反叛行为,要让哲学进入生活,而不是研究一些枯燥没有意义的问题。如书中所述:......哲学当作生活方式来实践,而不是为了寻求知识或智慧本身。
按照萨特的观点,我们已经处在这个世界当中了,所以我们不能以一个上帝的视角来观察这个世界,不能只把哲学当作寻求真理和智慧的学科。而是要深入到生活中去,到实践中去。哲学应该回归生活。我们要回到事物本身。
因此,在此基础之上,就自由的理解给出了一下描述。首先,自由是区别与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征。即使我们可能被生物性或者文化和个人背景所影响,但这些因素并不能合成一张用来制造我的完整蓝图。我们总是先自己一步,一边前行,一边建立自己。萨特用“存在先于本质”来总结这样的原则。即使我们可能拥有着一些标签,或者定义。但是这并不能代表我们自己,因为我们自始至终都是一件加工品,通过不断的行动创造自身的加工品。我们不断通过行动境遇来创造自己。
虽然这个定义看似很有说服力但是却遭到了大众的反对和批判。八十年代开始存在主义哲学便被挤到了边缘位置。而批判它的有力武器就是存在主义造就了这样一种社会,即自由放纵下的各种“亚文化”。如类似于早期的摇滚这种个性的化的聚集。我们今天所见的又长又直的长发男也是这种自由造就的产物,类似的情况还有许多。
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完全自由的,我们可以随时选择自己要成为的样子。但是这种自由所带来的还有焦虑和恐慌。萨特把它比喻为一个挂在悬崖边上的人,自由就像这个人一样就时不无法确定你是否或者什么时候会掉下去。因此,自由反而促使我们想要抓住什么来保证自己不会掉下去。
因此我们要如何回应这种自由成了一个问题。如果自由不加限制,自由将会时人类的灾难。二战的原子弹投放到日本时给了人们一个警钟,散漫的自由可能并不是在造就人类而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是在毁灭人类。
最后作者在第一章给出了存在主义的定义。简单的来讲,存在主义关心的是具体的人的存在,存在主义只有在境遇中才是自由的,而这种自由又拥有着某种焦虑,像是在一个悬崖边上的人一样,即不确定自己什么时候以及是否会掉下去的焦虑,而此刻又多么希望可以抓住一些东西来确保自己的安全。
第二章讲解了一个我以前十分关心的话题。即心即是理,这源于阳明心学。即我们的本性是来自我们的心而不是头脑的知识教条和理性。虽然很有道理,然后我们觉得需要顺从并发现自己的本心。但是第二章认为心灵是一个跳动的东西,是不可能被准确获取的事情。他不断的跳跃游离让我们无法抓住我们的内心,而这种唯心主义的观点也被深刻的否定,我们所有的意识都是物的意识。所以我们究竟有没有一个本性呢?关于这一点一直以来都存在一些对立的说法,我至今也没能从中选择我能认同的一个。偶尔我们在追寻自己的本心,我们叫做热爱。摊开热爱本身就是一个可以培养和造就的东西,我们怎么确定我们的热爱就能持续一辈子。以及热爱真的是我们应该追寻的吗?热爱天性真的存在吗?天赋如何定义出来的。(这部分写的不是很清楚,后面在梳理一下)
借着讲存在主义,存在主义诞生的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面对纳粹疯狂的战争行为,个人的本质追求显得如此渺小和无助。使得一批哲学家对本质主义的哲学产生了质疑。因此为了寻求一份新的心灵归宿,面对这样的时代我们要如何自处。存在主义诞生了。加缪是当时的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荒诞三部曲反应了这样一个理念(虽然这个理念在存在主义内部也充满了争议)这个世界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他并没有一个答案等着你去追寻。但是因为我们人类需要意义,需要答案。因此,荒诞被理解为在一个没有答案的世界里大声呼喊寻求答案。加缪认为所有的权威都是假的,都是人类为了有意义而生造出来的。这个世界并不提供这样的答案。老师教我们应该怎么做,家长叫我们应该怎样做,法律叫我们应该怎样做这些都是假的。但是我们不愿意承认这样的假,因为我们需要意义,我们需要这个世界是有秩序道德可言的。加缪认为这就是自欺。为了让意义继续存在,我们选自欺骗自己,认为这就是世界的真理,这就是人生的意义。
因此,存在主义被其外界批判为一种消极的哲学主义。虽然存在主义本身就是一个“叛逆”,反抗的哲学(指的是对之前的哲学观点),但是存在主义并不认同自己是一个消极的哲学主义。相反,存在主义认为,虽然这个世界本没有一套所谓的正义,秩序。但是正因为我们需要正义,秩序,公平,稳定等等,我们才需要去维护这些意义,防止它的分崩离析。而不是抱怨这个世界不公平。因此存在主义并不是由这个世界本没有意义来传达消极观念。
存在主义不赞同国家赋予你的责任而去参军入伍,也不赞同家庭赋予你的责任再加照顾年迈的母亲。因为这两套道德标准都是社会权威构建的,存在主义希望我们可以真实的生活,我们要为自己做出选择而不是家庭,也不是国家。并没有一套既有的道德标准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做出真实的选择,我们需要自己构建一套自己的道德标准。
谈到真实的生活,我又想起了阳明心学里面关于人生意义的论述。按照阳明心学的理论,心外无事,心即是理的理论,我们要用心做选择而不是头脑里面的知识教条逻辑理性。如果不做某件事让我们觉得不安,那么我们就要去做这件事。这不是社会赋予的,而是你自己选择的。这和存在主义所讲的真实的生活我觉得有相似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