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故人来”是朋友的一个网络平台,一周一期共发8篇,已经有三岁了,也有相对固定的读者群。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发布了大量援鄂抗疫的文章,还受到了四川省的表彰。平台有十多位评论员,我是其中之一。每次发布的时间,没有确定,我希望是周末发布,这样我就会有稍微充裕的时间阅读、留言。当然,偶尔也在周末带带孙子,仿佛影响不是很大。
每期发布的文章,我都会从头到尾的阅读,抓住打动我的部分留言。有的朋友说:留言不能一边倒,也要指出不足。而我的看法是,既然是这种水平,指出来作者未必理解。就像同样的问题,优等早已经心领神会了,学困生还睁着大眼睛。再加上现在是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写手,还是求大同存小议。
近二周的评论如下:
西部故人来 145
作为一名长期生活在成都的我,一说到”雪的世界”,就会想到哈尔滨。可是,当看了《阿坝高原的雪……》,才发现自己的孤陋寡闻,雪的世界就在南国。其实,早在唐朝,杜甫在他的那首千古七言《绝句》中,就提到了”窗含西岭千秋雪”。在大邑县境内就有雪,只是从来没有想过“冬季,到西岭去看雪。”却要爬山涉水,千里迢迢,奔赴北国去看雪。
阿坝的雪,一样可以与北国的雪相媲美。在作者的笔下,我们知道了阿坝的雪,常常会持续三、四个月。在作者的眼中,雪是高原的伙伴,是阿坝人的生命中,是不可或缺的美丽风景。冬天的阿坝,同样是银装素裹的世界;冬天的阿坝,同样是冰雪的世界。
真想在2020的冬季,去阿坝看雪,去阿坝感受那里人们的幸福生活。冬季,去阿坝看雪吗?
往事如烟,作者却能从如烟的往事中,定格“大与小”。从上个世纪70年代,去一趟北京,用许多大包和纸箱,装满采购的生活用品;再到第一次乘双发动的,只能飞行一、二千米的小飞机,去江苏常州开会;最后,是乘坐设施先进,载人量大的飞机,感受到祖国这几十年翻天覆地的变化。去外地购物的行李,越来越小了,乘坐的飞机越来越舒适,越来越大了。
的确,祖国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作为一名中国人,感到骄傲自豪。
一说到瘦西湖,人们就会想到西湖。西湖在杭州,瘦西湖则在扬州。作者记叙了自己畅游瘦西湖,感受湖中美景,特别是有两艘各自满载近二十个,扬州小学的学生船上,传来的“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歌声,使瘦西湖春色无边。
作者尽管没有寻到姜夔笔下的冷月、红药,以及青楼好梦和波心亭。但是,瘦西湖上鸟语花香,春光无限,令作者感到赏心悦目。
阅读《夜无眠(诗四首)》,感受“劫后神州春雨度,烟波江汉楚天舒”。作者笔下的春天,并没有疫情而迟到,依然是“春雨如酥杨柳净”,“牛铃轻响摇春韵,紫燕斜飞入画笺。”
《春之殇,与妈妈最后的日子》,题目就令人伤感,人世间最难于割舍的就是母女情。
作者在母亲即将走向生命的尽头时,记录下与母亲相伴的最后时光。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母亲,让女儿牵挂与担心,心中仍希望母亲能再次闯过“鬼门关”,可是母亲最后没能战胜死神,与女儿阴阳两隔。
字里行间浸透着女儿对母亲的深情,感受着人世间的孝行。
生命的过往中,总有难以忘怀的人与难以割舍的情感。
因为阳间的人太忙,经常忘记。于是,就有“清明”,连接天上人间。在作者思念的几位亲人中,思绪最多的还是小脚婆婆。小脚婆婆喜欢收拾打扮,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养育一大家人。成长后的作者,用孝行回报婆婆。作者虽然没有陪伴婆婆走完生命的最后一刻,而姐姐却完成了婆婆临终洗澡的愿望,让婆婆满足而安详地走了。
婆婆播撒的勤勉与奉献,却在子孙中结出了亲情的善举,这就是中华传承千年的孝道文化。
作者笔下的“威威”是一条养育了几年的母狗,因房屋拆迁,无法再饲养,只好送给一户村民饲养。谁知“威威”因思念主人,绝食消瘦,再加上作者的探望,使“威威”更加绝望,绝食而亡。我们拥有许多,而“威威”只拥有我们。
“无助的眼神”成了作者心中永远的梗,也深深打动读者,珍爱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
人生四季,季季精彩。老有恬淡,老有所乐,
西部故人来 146
相约古镇,对话古镇。让富有川蜀民居的建筑,向世人讲述四川故事。
青春的记忆,是奉献,是甘孜州红色政权的巩固和保卫。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2周年之际,最美的颂歌献给最可爱的人。
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
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
川西高原的美景,令人善心悦目。在作者的娓娓道来中,知道有一个地方叫“果根塘”。奇怪的地名,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但一说到“色达”,大家就恍然大悟了。果根塘的春天很美,特别是在池塘里嬉戏的赤麻鸭,叫醒了高原的春天,呼唤着游人赏春。春天,去果根塘感受别样美景!
作者的“助人圆梦”“也圆自己的梦”,写出了一个立体的曹树清老师。作为学会副主席和前文友部部长,对文友部活动的关心,几十年如一日的关心。
作为一名散文作家,曹树清老师,不仅自己笔耕不辍,写了大量关于军工企业的文章。就在今年初,曹老师还专门请来了,四川省作协创研室的黎正明副主任,到文友部进行讲座。在黎正明副主任的讲座中,文友们不仅受益匪浅,并且还得到了实质性的帮助。
曹树清老师,不愧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工人作家。助人圆梦,也圆自己的梦!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作者再次游览杜甫草堂,感受草堂独有的文化氛围,传递中国厚重的古文化。
廖老师的一生,经历丰富。每一段人生路,都走得稳健而多彩。愿廖老师在天堂一路走好!
又是一年春光美,人间万物尽芳华。
赏景惜春望天涯,何时与君话今照。
每一期阅读文友的作品,都是学习。这份坚持,也算是与文学不离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