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记 #5
最近看了两本网红女作者的旅行笔记:傅真的《最好金龟换酒》和猫力的《猫力乱步》,两本书相似但又非常不同。相似的是,两本书的作者都算是网红,都带着男朋友或老公,辞去工作一起环游世界。不同的是:一个游南美,一个游亚洲;一个沉稳,一个疯癫;说更直白一点,一本书写得好,一本书写的不好。
旅行游记这么多,每个国家,每个城市,去过的人千千万,实在很难写出什么特别。之前总结过什么是不好的旅行笔记,首当其冲的就是不能是流水账,也不能堆砌典故资料。也总结过什么是好的旅行笔记。这次看完《金龟》和《猫力》,发现旅行笔记要写的好,还要加上:适度的个人化和真诚。
《金龟》很个人。续篇很长的描写了作者为什么从伦敦投行辞职,经历了什么心理活动,非常打动人。一路上看到南美的各个国家,尤其是对南美的魔幻现实主义,玛雅人和殖民者之间的冲突,古巴的社会主义,包括旅游不应该主动寻找危险等等,都有很多自己的思考。虽然每篇也是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的写下来,但是历史中有探讨,有对预期和现实的比较,更有当地人的故事,非常有深度和人情味。
旅行笔记里的“个人”应该是独特的个人经历,比如别人都无法复制的行程,或是别人都遇不到的人。傅真的行程就有很多独特之处,不仅是因为南美本身会去的国人就少,她还去了很多危险的国家,像委内瑞拉哥或是伦比亚,如果不是长时间的在南美旅行,基本不会专程去到。再者,她的行程也很难复制,比如去危地马拉最穷的山村两周恶补西班牙语,或是在委内瑞拉和巴西交界的罗赖马山(Roraima),历尽艰险徒步六天。他们甚至被迫要在塑料袋里解手,几天不能洗澡,这些经历也不是一般人说尝试就敢尝试的。
傅真他们路上遇到的人也独特。比如危地马拉遇到的山村家庭,玛雅村落里的西班牙导游,以及路途上遇到的很多其他游客,她都认认真真的把和他们相遇,相处的细节记录下来。像我这种一出门就把自己全副武装,绝对不和陌生人搭讪的旅行者,看到她再旅途中遇到的人很是羡慕。
相比《金龟》,《猫力》里讲到个人的部分就非常令人很厌烦,归结原因可能是因为不够真诚,并且很多和旅行无关。前半本书花了很多时间讲自己怎么从小是个经商天才,讲后来家里怎么反对自己去旅行,怎么和父母周旋。全书开篇就自问自答:“哪来的钱环球旅行”?答:“路上赚啊”。结果,整本书,真的是整本书,没有写一点路上到底是怎么支持自己旅行经费的。此为不真诚。
《猫力》里还有一部分很个人的部分是爱情。《金龟》里虽然也有和爱情有关的段落,但却同时也和旅行相关。书里没有长篇大论的感情描写,只是偶尔写到在乡下傅真的家庭吃的不好,于是铭基给她带了肉,或是铭基在她大便以后的塑料袋里接着用 ——旅行中的小细节让人莞尔而温暖。但《猫力》里写到的爱情却基本千篇一律并且和旅行无关。猫力和瘦肉之间唯一的剧情就是吵架:出发前逼着瘦肉环游世界,吵架;途中觉得不自由,吵架;吃饭的口味不同,吵架;虽然吵架也许是情侣的常态,但是好歹吵架也应该和旅行沾上点关系吧 —— 然而并没有。
总体看下来两本书,对作者的印象真实反差很大。从书中配图也能多少看出来两个人不同的风格。傅真,踏踏实实,充满思考,是个有自己小主意,胆大心细的文艺女青面。猫力,啰嗦且不靠谱,是个徒有其表,华而不实的真•女网红,只能靠一张好看的脸,和会拍照的男朋友,勉强拼凑一本不太值得看的书。
附:摘抄
《最好金龟换酒》
- 一年又一年,时间就这样从键盘间溜走。回首时觉得时光飞逝,可是落实到每一天又好似度日如年——每天都望眼欲穿地盼望着周末,盼望着假期,而这一姿态本身又让我觉得心酸而彷徨,仿佛是在盼望着时间的飞速流逝,盼望着自己的生命早日终结。
- 投行的工作强度令我沮丧而衰老,可这还不是最可怕的。过长的工作时间导致了私人生活的贫乏,而我们将这一缺憾变本加厉地投射在对物质的欲望中。
- 我的内心可以强大到为了精神追求而放弃别人羡慕的机遇吗?每次想到这个就觉得烦躁而羞愧,对自己充满失望。可是我也得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心,不能为摆姿态而故作豪语。
- 斯宾诺莎说,人类所能希望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自我满足,而没有对自我的了解,满足又从何而谈起。
- 思考后的迷茫与无知的快乐相比,我宁取强者。
- 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墨西哥著名作家奥克塔维奥•帕斯的话,“对于纽约,巴黎或是伦敦人来说,‘死亡’是他们永远不会提起的,因为这个词会灼伤他们的嘴唇。然而墨西哥人却老把‘死亡’挂在嘴边,他们调侃死亡,与死亡同寝,庆祝死亡。死亡是墨西哥人最钟爱的玩具之一,是墨西哥人永恒的爱。不可否认,在墨西哥人面对死亡的态度里或许有着与别人一样的恐惧,但是至少墨西哥人从不避讳死亡,他们用耐心,轻蔑和调侃直面死亡。”
- 魔幻现实主义发源于拉美洲,往往根据印第安人的思想意识,在叙事和描写中插入神奇而怪诞的人物,情节以及各种超自然的现象,借以反应拉丁美洲的现实。据说在印第安人的心目中,客观物质世界与印第安传说中神的世界是相通的,梦幻和现实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因此他们的周围变成一个半梦幻半现实的世界。
- 想到这里,又想到自己之前大言不惭地说要“在旅途中寻找自我”,实在是有些空泛可笑。世界在变化,“自我”也随之改变,我想我唯一能做的,只能是让自己欣然接受世界赋予我的种种变化,从而发掘出自己身上宽广的潜力和可能性吧。
- 你爱一个地方是因为它的风景还是它的人民?我想我大概是爱后者更多。
- 卡尔维诺借马可之口说:“别的地方是一块反面的镜子,旅行者能够看到他自己拥有的是何等的少,而他所未曾拥有和永远不会拥有的是何等的多。”
- 有时我明白为什么人们常把大海比做故乡,又或者在大海面前放下心房湿了眼眶。作家史铁生曾经写到:“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一经回到了故乡。”
- 我本人是个胆小鬼,不是具有“冒险”精神的旅人,而且说实话非常不认同那些以“深入险地”和“没事找事”为荣的“找死”型游客,更不能理解他们在出版的游记中以一种拼命掩饰也掩饰不住的自得的口吻吹嘘自己的“勇敢”。生命无价,我觉得他们的行为很不负责人,既徒增父母家人的担心,还教坏小朋友。
- 我喜欢去过的每一个国家,除了古巴。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曾说:对于现代的世俗化个人来说,要在世界里理解一种更深刻,更渊博的意义,方法之一就是阅读伟大的文学小说。我们在阅读它们时将理解,世界以及我们的心灵拥有不止一个中心。我想达到这一认知的另一种方法便是旅行。说到底,我们无法仅从书本上学到一切,因为知识和智慧是不一样的。智慧来自于经验,来自于生活,来自于你与这个世界发生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