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成长,更是习惯。
有些父母认为,只要跟考试无关的书都是杂书,看杂书是浪费时间。
教育专家说,父母爱读书,孩子会潜移默化爱上读书。
其实,只要父母爱书爱囤书,已经足够影响孩子了。
在说怎么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之前,父母们先自己进行一个评估:
1、我家里藏书超过三百本(不算给孩子的书)
2、我平均每周读书的时间超过5小时
3、仅看封底,我基本能评估一本书是不是值得看
如果上述三条你都符合,那么恭喜,你是如此嗜好读书,你家娃大概率会是爱书之人。
但如果你自己的阅读习惯都不好,就可以依照下文初阶、进阶、高阶的顺序来帮助孩子培养终身阅读的习惯。
父母要有心理准备:这是习惯,不是技能,所以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见到效果。不同的孩子差别也很大,父母尽力做到能做的,然后慢慢等待孩子爱上阅读、自主阅读就好。
1、促进孩子阅读的初阶,三要二不要
一要:了解孩子的成长阶段,了解图书类型。
学前阶段读绘本,从无字书到有字书,从无故事的到有故事的。这一阶段的父母要懂一点孩子的心理,比如给孩子买了几十本书,但他就喜欢期中一本,百听不厌。这并不是问题,不用纠正,更不要逼他把每本书都看一遍。
再比如,这个阶段孩子的书架应该是展示式的,也就是能亮出封面来的,从视觉上吸引孩子去翻看。
小学阶段,可以多读虚构、幻想类作品和优秀的科普类作品。
中学阶段,偏重更注重思维培养的人文社科、历史、科幻类作品。
二要:家里书多
平日接触书的机会越多,孩子就越爱读书。图书馆虽然书多,但日常无法接触,那就不算,得自己家里书多才有效果。
父母可能没有办法把家里置办出书山书海,但起码在孩子经常活动的区域,要有架子放他可能会读的书。
父母也不要抱怨书价贵,只要跟旅游、报班、玩具等比一下投入产出,买书绝对是最划算的消费。
三要:给孩子念书
幼儿园阶段,适合阅读的篇幅是一次性读完的。上小学之后可以尝试读长篇,每天读20·40分钟。
现在有很多给孩子念书的音频资源,有些质量很不错,偶尔用一下也方便,但不能替代父母的声音。
一不要:当着孩子面刷手机
如果不想让孩子沉迷电子用品,那就把“刷手机”当成“见不得人”的事,尽量不当着孩子的面干。
二不要:做任何摧毁孩子阅读兴趣的事情。
比如,有的父母会忍不住跟别人家的孩子比,但对比只会让孩子觉得阅读是任务或压力。
还有,当父母看到一些关于阅读方法的文章,如果觉得某篇文章的法子不错,可以拿来跟孩子商量。如果孩子 不接受,就算了。如果试过发现自己做得太累,也就算了。在阅读这件事上,父母“佛系”一点,孩子的自主性就多一点。
2、促进孩子阅读的进阶:三要二不要
一要:会选好书
很多父母对孩子入口的食品小心谨慎,对入脑的读物却马马虎虎。
父母要避免在自媒体上听风就是雨,很多自媒体文章推荐书其实只是在“带货”。
避免在购物网站拼团买便宜书。便宜的套装书要么是盗版,要么版本很差。有些所谓世界名著套装,其实译者水平可疑,内容还是节选。
书的文字内容不入流,会伤害孩子的判别力,书的装帧排版不讲究,会影响孩子的审美。
父母选自己看的书,参考作者口碑、豆瓣评价、出版社品牌就差不太多。但选给孩子看的书,更复杂一点,不仅要挑内容、文笔、版本,还要看插画、字体、装帧,还有更重要的,看是否适合孩子的年龄和认知水平。
所以,先参考书单吧。靠谱的书单不仅能让人省心放心,更可以避免给孩子买的书受限于父母自己的眼界。
二要:自己看书
书中说:“家长读书的孩子的阅读兴趣要远远高于家长不读书的孩子,也更愿意没事时主动找书看。”
不强求父母自己多么热爱阅读,但要做到当着孩子面看书应该不太难。看什么都行,从有点兴趣的看起。
下次想催孩子读书时,自己先拿起书来读。你做什么孩子都会看在眼里,渐渐就会凑过来翻书看。
三要:用氛围鼓励孩子阅读
心流之父契克森·米哈赖说:“阅读是最常被提及的心流活动”,“一次高度专注的阅读,就足以塑造一个爱书之人”。
不要用物质奖励来鼓励孩子读书。其实,阅读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励。
在家里打造一块阅读区吧,请孩子选择座椅软硬、灯光亮度、读书姿势。
一不要:排斥通俗读物
漫画、杂志、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等,有些父母觉得这些书不值得读。这事应该这么看:轻松读物就像食品中的快餐,营养不全面但方便好吃,吃吃无妨,但不能每天只吃快餐。通俗读物可以作为通向更深阅读的通道。
二不要:强求孩子读完
无论对大人还是孩子,买了书不读,不要视为浪费。
书不像食品保质期,现在没兴趣说不定三五年后就有了。何况,有的书适合当工具书随用随查,有的书花几分钟翻翻就够了。更多书就像参加选秀节目的选手,“被召的人多,选上的人少”,总要有足量的备选,才能出现一本让小主人一见钟情的书,一本他的“热爱之书”。
3、促进孩子阅读的高阶:三要二不要
一要:等待孩子找到他的“热爱之书”
孩子一生的喜好和见识,目标追求和思维模式,以至做选择和判断的标准,都可能受到热爱之书的影响。
每个人不只拥有一本热爱之书,对任何一本书的热情都有可能会持续几个月、几年甚至终生。
在孩子没有找到这本书之前,鼓励他广泛涉猎就好,不要揠苗助长。
二要:帮孩子顺势拓展
一旦孩子有了“热爱之书”,父母就可以帮他顺势拓展、顺藤摸瓜——同作者、同时代、同类型的书。鼓励孩子成为这本书、这位作者、这个主题的小专家。
三要:学一点专业阅读指导
有余力的父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几本专业阅读指导书来进一步提升。
一不要:把阅读限于读纸质书
电子书一样是书,还有些孩子可能喜欢听有声书。
优秀的纪录片、电影,也是极好的“阅读资料‘。只是要注意,孩子在读纸质书时主动性更强,因为可以随意调速,时而快翻,时而缓思,随时能停下来、翻回去。
但听音频和看视频一般不会这样,孩子有可能只是在被动接收。如果发现孩子还做不到听有声书或看视频时主动思考,那是减少他的音视频时间,引导他更多去读纸质书为好。
二不要:由着孩子原地踏步
跟培养任何习惯一样,孩子的阅读在进行一段时间后,也会进入舒适圈。
在舒适圈的好处是可以轻松地大量阅读。由他在当下的阅读舒适圈徜徉一段时间吧。
然后,提出更高的要求。英文阅读好办,分级读物升到更高级就好。中文阅读就要父母做一点事情:图书升级,思维升级。
图书升级是指找同主题的更专业、更厚重的书。比如历史类的书,孩子现在可以很顺畅地读趣味历史、漫画历史,那就可以尝试升级到专家写的简史,再升级到大部头套装历史著作,看看他的牙口是不是可以啃得动了。
4、写在最后
阅读可以让孩子们站得更高,视野更宽广,阅读对一个人的气质、修养、性格影响很大,所以做为父母,培养孩子们从小养成阅读的习惯吧。
孩子很快就会成长到父母指导不了的时候,但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一生都不会缺少”良师益友“。
所以,我们把”终身阅读“作为一项成长必备的习惯来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