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可能有两种思维模式:1惯性思维2元认知思维。
这两种思维,只相差一步。如此小的区别,却可以制造出完全不同的物种。
元认知思维,分为4个阶段:
a,环境数据收集:就是通过自己的观察,收集自己所处环境的各种信息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测量,然后放进大脑。比如同事ABC三人,A与B交谈起来很活跃,而C与B交谈则很客气,这是为什么呢?可能是A天性活泼;而C则相对内向羞涩一些,且B的自己的上司。这些观察现象,并对其做出分析的行为,就是“环境数据收集”。
b,联系阶段:当你在生活中遇到相同的情况,比如也要和上司打交道,那么,先前自己收集储存在大脑里关于AC与B打交道的场景就会浮现。这个时候,你就会利用这些先前收集的信息进行思考,然后拟定自己的行动。这便是数据的联系。
c,结果判断:数据们相互联系之后,你形成的判断结果,拟定的行动计划,这便是结果判断。结果判断体现了你的元认知,你怎么看,就会怎么干。
d,行动阶段:你一切的思考,所作出的判断。最终都得落到“做”上。而且,“做”的结果,也会作为信息反馈给第一阶段的“信息收集”。
以上,就是元认知思维模式的4个阶段(一个循环),每一个阶段,都是上下相互影响的。
大家可能听过另外一种元认知的定义:元认知,就是把自己从惯性思维中抽离出来。
这个定义听起来很玄乎,它只说要抽离,但没告诉我们怎么抽离。
怎么抽离?不断操作上面的4步循环,我们就可以把自己从惯性思维中抽离出来。
再讲讲惯性思维。
惯性思维是如何形成的?
有句俗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惯性思维。
一个被蛇咬过的人,在之后的生活里,只要见着井绳,或者别的什么带状物,不加判断,会直接把井绳等带状物当成蛇,然后快速闪开,防止被咬。
这就是被过去的恐惧主宰了现在的行动。我们不但会被过去的恐惧影响,还会被过去的思维习惯所主宰,见到相似的东西,不加思考判断,会直接按照老规矩来。
这便是惯性思维。
惯性思维,比元认知思维,只差了一步:判断。判断很重要,你怎么看,怎么判断它,你就会怎么对它。
惯性思维,它省略了判断部分,直接延用了以前的判断。此外,惯性思维的联系阶段做得也很潦草,如果能把眼下的现象和脑子里的数据仔细比对,那就能发现现象的差异,从而不至于草草延用以前的判断结果,照搬以前的行动方案。
惯性思维,算是人的一种性质吧!基因把它赋予我们,是想让我们过得更安全,做事效率也高一些。
但,世界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我们要仔细对待分析遇到的事情,打破惯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