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什么?一般认为爱一个人是让对方好。那么什么是让对方好?很多时候又是给爱者自己认为对方可能需要这样的爱,然后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帮助。
这里有几个卡点:一是对方到底需要的爱是不是给爱者认为的那种爱;二是给爱者在给对方爱的时候有没征求对方的意见,允许介入;三是给爱者在给爱的过程中是与对方站在平等的位置还是居高临下的位置;四是给爱者在美其名曰爱对方的时候是真的为了爱,还是为了控制对方;五是给爱者到底自己够不够资格去拯救对方。
在这里,我们思考下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对孩子的爱固然是无条件的,是必然的,是无可厚非的。有人说父母对孩子的爱又分即真爱、假爱、溺爱、缺爱。这四种不同形式的爱刚好与四种类型的父母相对应。
权威型父母更注重和孩子相互沟通与交流,尊重孩子的想法,以积极肯定的态度对待孩子,并能及时帮助孩子挑战各种困难,也就是“真爱”;
专制型的父母往往是拿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在诸多方面都要孩子以自己的想法走。然而,他们往往意识不到自己过高的要求其实是在变相的扼杀孩子的个性,也就是所说的“假爱”,这个过程中,父母的界限很不明确,高压的态度让孩子没有获得尊重。
放纵型的父母则是对孩子充满了无尽的期望和爱,孩子在他们的眼里全变成了小公主和小王子,这类父母会尽量无条件的满足孩子的各项要求,即使孩子犯错时,他们也只是予以忽视或接受的态度,也就是“溺爱”。孩子长大了,父母在生活细节上还是给予很多援助之手,这也是边界不清的体现,只是孩子没那么排斥,也感受不到父母在干涉自己的领域。
忽视型的父母往往对孩子缺乏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同时对孩子各方面的行为表现也缺少必要的要求和控制,从而使得孩子属于一种“缺爱”的状态。这其实也是界限不清的一种,因为没有履行父母该有的爱的权利。
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父母要对孩子的性格特点进行充分了解,并充分学习,让自己的养育资格和孩子的性格特点相得益彰,正所谓因材施教。
父母要明白,自己和孩子是两个不同的个体,各需尊重,各有各的路。父母只是孩子的教练,而不是拯救者。行大于言!
在爱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要用积极平等的态度与孩子相处,帮助积极面对各种挑战。在孩子情绪爆发时,父母要看到孩子当下的问题所在,并以平和的心态稳稳地接住孩子的情绪,让他在爱的氛围中自尊、自信、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