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心理学(三)-- 阅读笔记

第五部分 群居问题

第九章 合作联盟

1 合作行为的进化

1.1 利他主义难题

利他”的设计特征促使个体为其他人提供帮助,从而增加他们的繁殖成功率,尽管利他者自己可能会付出一定的繁殖代价。

2 互惠式的利他行为理论

互惠式的利他行为理论认为,只要利他者能够在将来的某个时刻从受惠者那里获得回馈式的收益,那么促使人类在非亲属之间产生利他行为的心理机制就能够得以进化。

2.1 以牙还牙

互惠式利他行为所面临的问题和一个游戏非常相似,这个游戏就是众所周知的“囚徒困境。

以牙还牙策略包含有三个特征,正是这三个特征使得它百战不殆。它们是:(1)从不先出卖对方——开始时总是选择合作,只要对方合作,那就一直合作下去;(2)在对方选择出卖后进行报复——只要对方开始背叛,那就马上也选择背叛;(3)宽恕——如果对方改变策略,愿意重新合作,那就进行互惠式合作,双方关系重新回归到良性循环。

稳定的进化策略是指这样一种策略:“如果群体中的大多数成员都采取这种策略,那就不可能有比它更好的策略。

拓展讨论 — 促进合作行为的策略:

促进合作行为的实用规则。第一,增强将来交往的迹象(shadow)。如果对方认为你们以后会经常交往,那他(她)的合作动机就会更高。倘若对方知道这是最后的一次,双方的关系不久就会终止,那么对方更有可能选择背叛,而不是合作。增强将来交往预兆的方法有:增加现在的交往频率,或者对双方之间的关系作出承诺(比如婚礼中的誓言)。离婚通常都是丑陋的,充满了相互出卖的冷酷行为,其中的一个原因可能就在于,双方都认为这是“最后一步”了,将来不大可能会继续交往。通过引导他人的互惠行为,我们让对方具有更强的合作性,这不仅对我们自己有利,而且让其他的剥削策略难以生存。采用以牙还牙策略的人越多,试图通过背叛来利用他人的人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少。从本质上来讲,合作者能够通过相互交往而蓬勃发展,而背叛者最终会付出惨重的代价,因为没有人会让他再次得逞。第三个促进合作行为的策略就是坚持公平原则(equity)。贪婪让很多人相继垮台,也许Midas国王就是最好的例子。第四个促进合作行为的策略是迅速对挑衅作出反应。如果你的拍档出卖了你,那么一个好的策略就是立刻进行反击。还击行为传达了一种强烈的信号,即你不能容忍被人利用。这种行为可以促进将来的合作行为。第五个促进合作行为的策略是建立一种诚信互惠者的个人声誉。在我们所处的社会生活中,别人心中拥有对我们声誉的评价和信念,这决定了别人是对我们以礼相待,还是敬而远之。

以牙还牙这个策略的美妙之处就在于,它并不奢望得到的价值超出它所提供的价值。

 2.2 大自然中的合作行为

1、吸血蝙蝠的食物共享行为

2、非人类灵长目的互惠行为

3、黑猩猩的政治

2.3 社会契约理论

在互惠式的交换活动中很容易出现欺骗行为——获得收益但没有付出相应的代价。

社会契约理论来解释人类的合作式交换活动的进化过程,而且他们特别致力于探究人类是如何来解决欺骗问题的。欺骗对合作行为的进化是一种威胁,因为欺骗者比合作者拥有进化上的优势——至少在欺骗未被觉察和惩罚的时候是如此。

人们为什么擅长解决饮酒问题,而对抽象问题却不怎么在行?当一个问题拥有社会契约的结构时,人们就会作出正确的推理。人们在进行推理时需要以“获得收益”和“付出代价”的形式来对这个问题加以分析。

用于社会交换的“觉察欺骗者”适应器具有某种普遍性。

心理机制的基本定义限定为“输入、决策规则和输出”。

人类已经进化了专门用于发现欺骗者的心理机制。只要交换活动涉及到代价和收益的结构模式,这种机制就能被激活。人类的推理经过了自然选择的精心设计,专门适用于那些包含有欺骗和社会契约的条件规则,让我们找出违反规则的人”。

2.4 觉察有诚意的利他者

人类已经进化了另一种适应器来解决这个问题,它让我们能够觉察出一个人的利他行为的诚意。如果一个人去帮助他人,只是为了得到某种外在的赞誉,那么他并不是好的合作者。相反,有些人帮助他人并不是为了外在的评价,而是出于自身真诚的利他倾向。这样的人才是完美的合作对象。

假如利他行为的主观诚意是将来的利他行为的有效预测指标,那么觉察有诚意的利他者的能力就会大大地促进合作行为的进化。两种不同的适应器:一种用于觉察欺骗者(即获得了收益但没有付出代价的人),一种用于觉察利他者(即拥有真正利他动机的人)。这两种适应器都推动了合作行为的进化。

 社会交换的启发式(social-exchange heuristic)”,它专门用于激发我们不要去背叛那些正在和我们进行合作的搭档。无偿给予是指个体通过无偿的利他行为——比如赠送礼物、捐款给慈善机构,以及大宴宾客等——向其他人表示他是一个很好的潜在合作对象。只有那些有经济能力的人才会做出这些无偿的利他行为,对于资源缺乏的个体而言,这样的行为是根本不可能的。不计回报的利他行为是利他者向他人传递信息的途径,让别人认识到他作为一个合作联盟者的优秀潜质。

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比如具有真诚的利他动机的人),指导合作过程中的行为(比如社会交换的启发式),以及发现那些无偿给予的潜在合作对象。

2.5 友谊心理学

在整个进化过程中,只要利他者付出的代价低于受惠者获得的收益与两人之间的遗传相关度的乘积(c<rb),那么利他行为的适应器就能够得以进化。换句话说,利他行为得以进化的途径之一是亲属选择(kin selection)第二条途径就是我们在本章的开头曾经讨论过的互惠式利他行为理论。该理论认为,虽然利他者现在为他人提供了利益,但是如果他日后能从受惠者那里获得相应的回馈,那么利他行为就能够得以进化。当一个人付出的代价在后来得到了补偿时,这种合作方式就会发生。合作行为和利他行为的进化还有第三种潜在的途径,那就是友谊。

友谊可能并不是以互惠式的交换活动为基础的。利他行为必然会让利他者付出代价。

确实存在着这样的心理机制,它们专门用于促使我们向他人提供帮助,而不管利他行为是否会让我们付出代价。

利他者在帮助他人时付出的代价越高,这种利他行为就会越少。相反,利他者在帮助他人时付出的代价越少,这种利他行为就会越来越普遍。一旦用于向他人提供帮助的适应器得到了进化,后来的进化过程就会慢慢地发挥作用,使得利他者在帮助行为中付出的代价越来越低,而从中获得的收益越来越高。

银行家困境”(Tooby & Cosmides, 1996)是指,最需要贷款的人往往就是那些信贷风险最高的人,而不大要贷款的人所拥有的信贷风险要低得多。所以,银行家只能把贷款发放给最不需要资金的人,而不是最需要资金的人。

每个人帮助他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只能有选择地帮助某些人。有些人可能最需要帮助,但他们的“信贷风险”却最糟糕,根本不可能给予回馈。

自然选择也应该塑造出某些特定的心理机制,让人们在你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离你而去。那么,自然选择如何让我们走出这个困境?我们又如何进化出特定的机制,在我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诱导他人向我们提供帮助?成为不可替代者为这个适应性问题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那就是让自己变得不可替代,或者对别人而言不可或缺。

我们如何提高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呢?

1.提高你的声誉,让别人认识到你拥有某些独一无二的特质;2.认识到你自己拥有的某些个人特征——别人很看重这些特征,但是却很难从其他人那里得到它;3.掌握一些专门化的技能,以此增加自己的不可替代性;4、寻找一个合适的生活圈子。在这个群体中,大多数人都非常看重你所拥有的独一无二的特质,因为很少有人具备这些特质。5.如果一个群体不大看重你拥有的独特品质和能力,或者很容易找到其他人来取代你,那你就不要生活在这个群体中;6.击退那些和你拥有相同特质的竞争者。

如何区分出真心朋友(为你的幸福着想的人)和酒肉朋友(当你最需要帮助时却消失得无影无踪的人)?检验朋友关系的最强有力的证据,来自于当你身处逆境时所接受到的帮助。尽管身边存在很多貌似热情而且友好的交往对象,但是大家仍然觉得自己没有可以真心依赖的社会纽带,孤独和疏离感总是在所难免。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我们很少经历到重大的事件(比如身处困境),不知道哪些人才是我们的真心朋友。

每个人都只拥有有限数量的友谊生态位。

1.空缺已满。你拥有多少朋友?他们是真心朋友还是酒肉朋友?如果你没什么朋友,那么上述心理机制将会激发你去交新的朋友,巩固和深化现存的朋友关系,或者促使你将自己变成一个更有吸引力的交往对象。2、评估一个人的积极外部效应。散发出大量的积极外部效应,所以和其他人相比起来,他们往往是更具吸引力的交往对象。3.选择那些善于读懂你心思的人做朋友。4.选择那些认为你不可替代的人做朋友。5.选择那些和你趣味相投的人做朋友。

利益并不仅限于朋友有意提供的帮助,还包括因为朋友的共同喜好和积极外部效应而给我们带来的利益,以及这些利益的不可替代的程度。友谊的主要风险也不是遭受欺骗,而是未能找到真心朋友,或者找到的全都是酒肉朋友。所以,自然选择塑造的用于监控朋友关系的心理机制,应该让我们专注于这样的信息:朋友对我们的感情是否冷淡了;这个人是否更适合填补我们的友谊空缺;对朋友而言,我们的不可替代性到底达到了何种程度。

真正的朋友所拥有的完全是另一种期望和感受。和朋友在一起时,我们会感到非常愉快。当朋友获得成功时,我们体验到的不是妒忌,而是由衷地替他高兴。我们和朋友拥有相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种志同道合让我们获得了深深的满足感。当朋友急需帮助时,我们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甚至不会在意我们的付出是否马上能够得到回报。现代人的社会疏离感之所以如此普遍,主要原因在于现代社会空前地充满了各种外在的临时交换活动,而相对地缺乏象征着真正友谊的深入交往

2.6 友谊的代价和收益

1、异性朋友能提供短期的性接触机会。在人类的进化历史中,男性对于子代的投资相对较少,他们的繁殖成功率主要取决于和他们发生性行为的女性的数量。所以,男性可能已经进化了一种强烈的愿望——和更多的女性发生性行为(包括他们的异性朋友)。男性比女性更加看重异性朋友作为性接触对象的潜在价值。

2、异性朋友的功能之一就是为自己提供保护。女性已经进化了特定的择偶偏好,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为她们提供资源和保护的男性,或者将来有能力提供这些利益的男性。

3、异性朋友能够提供有关异性的各种信息。友谊能够提供关于异性的某些信息。

4、人们将会把同性竞争看作是同性友谊的一种潜在代价。同性朋友可能要面临这样的局面——为了吸引同一个人成为自己的长期配偶而相互竞争。

友谊之所以能够得以进化,部分原因在于它有助于我们的祖先解决那些在我们人类的进化历史中反复出现的特殊的适应性问题。

2.7 合作联盟

合作联盟(coalitions),它是指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一个特殊的目的而采取的集体行动。

联盟面临着两个重大的问题,这两个问题足以使得联盟关系土崩瓦解,它们是欺骗(defection)和搭便车

 欺骗常常会变成一种稳定的进化策略(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也就是说,一旦这种策略在人群中扩散开来,其他的策略根本不可能取代它(Maynard Smith & Price, 1973)。因此,如果合作联盟想要得以进化,那么就必须先解决欺骗和搭便车的问题。

理论上来讲,只要搭便车的人受到了惩罚,合作联盟就可以得到进化。当搭便车的人受到严厉的惩罚时,高水平的合作行为就会出现。

人类已经进化了一种“惩罚性情感(punitive sentiment)”,以此来解决合作联盟在进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搭便车难题。惩罚性情感是指一种对群体中的“逃避责任者”给予伤害的愿望,它至少能够以下面两种方式发挥作用:(1)激发体验到惩罚性情感的个体去惩罚那些搭便车的人;(2)鼓励群体中的其他人也去惩罚搭便车的人。

 惩罚性情感也有两种不同的功能:(1)增加了那些不情愿履行份内职责的人为群体作出应有贡献的可能性;(2)破坏那些搭便车的人通过逃避责任而获得的适应性收益,也就是说,“消除不利的适应性差异”。

当你下回再次感到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想去攻击你们群体中的那些“逃避责任者”时,你就知道是为什么了。这些强烈的愿望很可能是你进化的惩罚性情感的一种具体表现,因为这种惩罚性情感专门被设计来解决联盟合作在进化中所面临的搭便车问题。

小结

利他行为的设计特征是:尽管利他者会付出一定的代价,但是受惠者却能够从中获益。

 那么利他行为又是如何得以进化的呢?

 互惠式的利他行为理论认为,只要受惠者将来对利他者给予相应的回馈,那么利他行为——包括那些促使我们向无血缘关系的人提供帮助的心理机制——就能够得以进化。

 互惠式的利他行为必须面临一个最重要的适应性问题,那就是欺骗。欺骗是指受惠者获得了收益,但是后来却没有给予相应的回报。来解决这个欺骗问题:以牙还牙是一种最为成功的交换策略。以牙还牙策略是指,个体第一次选择合作,随后选择互惠式的合作。

酒肉朋友和真心朋友之间存在一种关键的差别。当我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就能区分出哪些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人们通常会体验到疏离感,这可能是因为人类已经克服了很多“恶劣的自然条件”,很少有机会面对那些非常危急的事件。

合作联盟,也就是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而采取的集体行动。

第十章 攻击与战争

1 攻击是适应性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案

1.1、获取他人资源

在人类中,男性比女性更多地使用武力攻击来获取其他人的资源。这种性别差异早在3岁时就已经初显端倪。

人类(特别是男性)通常会形成同盟,去强行夺取其他人的资源。如果攻击行为带来的平均收益超出了平均代价,那么自然选择肯定已经在人类身上塑造了某些攻击性的行为策略。

1.2、抵御他人的进攻

在同一个物种当中,具有攻击倾向的个体给那些受到攻击的个体提出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适应性问题:受害者要损失很多非常重要的资源。

攻击行为可能是为了抵御他人的进攻。在防止他人强行夺取自己的资源上,攻击性可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攻击性可以让个体建立一种社会声望,从而打消其他人的进攻念头。攻击性的个体不会受到羞辱,从而防止了地位和名誉的丧失。抵御进攻是关于人类攻击性起源的第二个进化假设。

1.3、让同性竞争者付出代价

第三个适应性问题是,同性之间会为了争夺相同的资源而相互竞争。

男女两性都喜欢通过口头攻击来诋毁他们的同性竞争者,削弱竞争者的社会地位和声望,降低异性成员对竞争者的兴趣。让竞争者付出代价,也就意味着攻击者会获得收益。根据这种进化假设,口头攻击和身体攻击的主要功能就在于让同性竞争者付出代价。

1.4、提升社会地位和权力等级

第四种进化假设是,攻击行为的功能在于提升个体在现存社会等级中的地位和等级。

尽管攻击行为有时能够提升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攻击策略在每种情境下都有效。比如说,如果一位教授在学术会议上(或者在礼堂、在教室)对另一位教授拳脚相向,那么他的地位肯定会下降。

1.5、打消竞争者的攻击念头

拥有一个攻击性的名声,也许能够打消其他人的攻击念头。

1.6、防止长期配偶的性背叛

第六个假设是,攻击行为和攻击的威慑性可以防止长期配偶的不忠行为。男性的性嫉妒是婚姻暴力(或者说家庭暴力)的主要原因

攻击行为的情境特殊性

攻击行为可能具有高度的情境特殊性。只有在那些和我们祖先曾经面临的类似情境中,攻击行为才能得以激活。比如男性通过家庭暴力来解决配偶出轨这个适应性问题。

攻击很容易导致报复行为。

攻击行为带来的名声效应,是影响攻击行为的一种关键因素。

相互作用模型:攻击行为是被特殊的代价—收益情境中的特殊适应性问题所唤起的。攻击行为主要基于进化形成的心理机制。它并不是严格不变的,也不会在任何环境中都自动地“流露”出来。

 2 为什么男性比女性更具攻击性?

如果一个物种中的雌性成员对后代的投资要比雄性更高,那么对于雄性的繁殖活动而言,雌性将会是非常重要但又十分有限的资源。所以,雄性的繁殖成功率并不是特别在于它的生存能力,而是在于它获得接近雌性的机会的能力。

两性在亲代投资的最低责任(比如雌性哺乳动物要承担体内受精和怀孕的重担)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性别差异意味着雄性可以比雌性拥有更多的后代(参见第四章)。换句话说,雄性的繁殖上限要远远高于雌性。这种差别导致了两性在繁殖活动的可变性(variances)上存在差异。因此,有后代和没有后代的差异在男性身上比在女性身上更为明显。

某种性别的繁殖活动的可变性越大,自然选择将在这种性别成员身上塑造出更加危险的行为策略。

如果在一个物种当中,一种性别在繁殖活动上的可变性比另一种性别更加突出,那么这个物种将会表现出非常明显的性别二态性(dimorphic)——即雌雄两性在大小和体型等许多身体特征上存在明显的差别。一夫多妻制越突出的物种,它的性别二态性也越明显

 如果一夫多妻制越突出,那么性别二态性将会越显著,两性在繁殖活动的可变性上的差异也将会越明显。一夫多妻制意味着有些雄性获得了超出“平均份额”的繁殖资源,而另一些雄性则完全被关在了繁殖活动的大门之外。这样的繁殖系统使得雄性之间的竞争更加残酷。一夫多妻制选择出了某些危险的策略,比如和竞争者进行搏斗,冒险去获取那些吸引异性所必需的资源。

自然选择就像是一张过滤之网,淘汰了那些不肯冒险的个体。

和存在性别二态性的其他哺乳动物一样,人类男性之间的斗争是男性受伤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男性从祖先那里遗传得来的心理机制只是对某些特定的情境非常敏感。在这些情境中,攻击行为在多数时候都能够成功地解决某种特殊的适应性问题。

男性之所以更容易成为暴力案件的凶手,是因为在我们人类漫长的进化历史中,一夫多妻制一直是一种虽然微弱但是却持续不变的特征。这样,在同性竞争中,有些男性必须采取危险策略才能获得繁殖成功,而我们现代人类恰恰是这些获得成功的祖先的后代。男性的平均寿命比女性小7年,这一现象也是男性的攻击策略所导致的众多后果之一。

男性之所以更容易比女性成为攻击行为的受害者,是因为男性的竞争对手主要是其他的男性。其他男性是策略冲突(即采取相同的生存和繁殖策略)的主要来源,他们占有那些吸引女性所必需的资源,并且阻止别人接近他们所看中的潜在配偶。

女性也会参与攻击行为,而且她们的攻击对象通常也是女性。自然选择可能会淘汰那些采用危险的攻击方式(比如身体伤害)的女性。女性必须比男性更看重自己的生命,因为婴儿更多地依赖于母亲的照顾,而不是父亲(Campbell, 1999)。所以,女性应该对那些涉及人身威胁和身体伤害的场景感到更加害怕。

3 关于攻击行为的不同适应性模式的经验证据

从攻击行为的进化理论中得出的最直接的预测就是,男性比女性更有可能使用暴力和攻击行为。

3.1、有关同性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的证据

女性的犯罪率之所以上升,其主要原因是女性的盗窃率上升了。但是,还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女性的暴力犯罪(比如凶杀)有增长的趋势。

攻击行为的功能之一就是夺取他人的资源。

高中女生慢慢地开始了同性竞争,因为她们已经面临择偶的适应性问题。

男生参与直接的身体攻击的比例比女生高3倍,直接的身体攻击是指绊倒、抢走别人的东西、拳打脚踢、在游戏中寻求报复,以及推推搡搡。相反,研究者把间接的攻击行为定义为说闲话、故意避开某人、散播恶性谣言作为报复、和某人绝交,以及向其他的人表示友好作为报复。女生参与间接攻击行为的比例要比男生高出约25%。

男女两性在使用暴力型和冒险性的攻击方式上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参与这些攻击方式的频率总是远远高于女性。在平时的驾驶模式中得到了体现——男性往往比女性驾驶得更快,更有可能发生追尾事故,在切换车道时常常抢占他人的位置(Atzwanger, 1995)。当女性采取攻击行动时,她们会使用那些比较柔和的攻击方式,比如在口头上诋毁她们的竞争者。

男性参与危险的攻击行为的频率要远远高于女性。女性不像男性那样热衷于身体伤害,这部分地决定了她们对武器的选择。女性超过男性的第二种攻击方式,就是口头攻击。

同性攻击行为的进化逻辑预测,男性将比女性更乐意选择那些危险的暴力策略。在10岁之前,男性和女性成为凶杀案件受害者的可能性没有任何差异。但是,在青少年时期,男性的死亡率开始急速上升,在25岁左右达到峰值。在那个年龄上,男性成为凶杀案件受害者的可能性比女性高出6倍之多。不过,在25岁之后,男性的受害率急剧下降,这表明男性开始避免使用那些非常危险的策略。到75岁的时候,性别差异慢慢消失了。

年轻男性之所以特别难对付,也特别喜欢冒险,主要是因为自然选择已经在年轻男性这个群体身上塑造出了最强烈的对抗性竞争能力。在人类的整个进化历史过程中,如果男性要想吸引异性,那他就必须在狩猎、部落进攻、部落防守,以及保护自己的财物等活动中表现出惊人的体能。这些表现不仅是为了给女性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还向其他男性示威,让竞争者自动放弃。年轻男性的暴力行为基本上都是发生在有他人在场的情境之中。这意味着,他们不仅仅是为了打败竞争对手,还希望能给同伴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建立一种强大的社会声望。

这种观点也可以解释我们为什么愿意把声望和社会地位献给那些敢于冒险并取得成功的人。过去的成功可以预测将来的成功,过去的失败可以预测将来的失败,那么,追踪每个人在这些危险事件中的结果将会对我们非常重要。

“年轻男性综合征”的进化观点可以解释大量的经验现象。这些现象包括:群殴事件的变化特征;男性从青春期到25岁左右会出现肌肉力量猛增的现象;肺活量也开始猛增;特别是,危险的攻击行为所必需的快速消耗能量的能力也开始猛增。男性身上发生的这些变化,似乎都和危险的竞争策略的出现有密切关系。

3.2 激发男性之间攻击行为的情境因素

对全世界的凶杀案件的统计数据表明,大多数的凶手都是男性,而且大多数的受害者也是男性。

 婚姻状况和职业状况。首先,凶手和受害者常常拥有某些相似的特征,比如说失业和未婚。如果一个人正处于繁殖活动的边缘地位,那么采取一些冒险的行动也许可以让他获得繁殖成功。地位和名声。维护自己在同伴群体中的地位、名声和荣誉,是引发男性凶杀行为的重要动机。由于人类是在小群体的群居环境中进化而来的(e.g., Alexander, 1987; Tooby & DeVore, 1987),所以,地位的丧失可能会给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活动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我们身上携带有祖先遗传下来的心理机制,这些机制曾经让我们的祖先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采取攻击行为。

被认为最具战斗力的男性,通常就是社会地位最高的男性。

性嫉妒与同性竞争。性嫉妒可能是激发同性之间的攻击和凶杀行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当有人对他们的配偶感兴趣或者接近他们的配偶时,采取威胁和攻击行为的男性要多于女性。当男性面对留住配偶(mate retention)这个适应性问题时,他们对竞争者的攻击倾向会表现得非常明显。男性比女性更有可能对竞争者的体能不足进行贬损,从而降低竞争者对异性的吸引力。为了减少竞争者在异性心目中的合意性,采取攻击行为对男性而言常常更为有效。

攻击行为的另一个极端是战争,也就是男性形成同盟去攻击其他的群体。

3.3 激发女性之间攻击行为的情境因素

和男性相比,女性对同性的身体攻击既没有那么频繁,也没有那么暴力,而且也没有多少炫耀的成分在里面。

如果攻击行为被定义为“让他人付出代价”,那么女性的攻击行为也能够发挥巨大的威力。女性对竞争对手的口头攻击和男性一样多(Buss & Dedden, 1990)。但是,男女两性的口头攻击的内容却大相径庭。比如,女性更多地攻击竞争者的外形和不检点行为。和男性不同的是,女性往往会贬损她们的竞争者太胖、太丑,经常提到竞争者笨重的大腿,取笑竞争者的身材和体型,说竞争者缺乏吸引力。

在性行为领域,女性和男性也大为不同。女性更有可能诽谤她们的竞争者和很多人上过床,有过很多男朋友,不仅仅是行为不检,简直就是人尽可夫。激发女生攻击行为的主要动机包括嫉妒竞争者、争夺心仪的男生,以及希望成为“有吸引力”的人。

在争夺配偶的时候,女性之间的诋毁行为和男性的一样多。但是,这并不是一种不可改变的攻击本能,也不是和情境“毫无关系”。

3.4 激发男性对女性的攻击行为的情境因素

男性对女性的暴力活动(性暴力除外),大多数都指向他们的配偶、妻子或女朋友,而性嫉妒则是这种暴力行为的主要原因。

性嫉妒也是配偶凶杀的一个关键因素,而且它还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1)看到或者怀疑他的配偶存在不忠行为;(2)配偶提出离婚或分手。第一种情况是指他戴了绿帽子,这样他就存在如下风险——把资源投资给了没有任何亲缘关系的后代。第二种情况是指他失去了一项非常重要的繁殖资源,这是一种直接的适应性损失。当然,这种适应性逻辑并不会出现在男性的头脑当中。但是,男性身上携带有那些曾让祖先获得过成功的心理机制,这些机制可以点燃男性的嫉妒心和占有欲,从而引发他们对配偶的攻击行为。

由于年轻是评估女性繁殖价值的一条重要线索,所以男性的性嫉妒应该特别关注年轻的配偶。当然,也有可能是这样,年轻的女性更容易成为其他男性的追求对象,所以男性的性嫉妒有可能是被竞争者的引诱行为所激发的。

男性采取暴力形式越严重,他在嫉妒心和控制欲上的得分也越高。男性的暴力行为是为了控制他们的配偶,防止配偶和其他男性发生性关系,或者防止配偶欺骗自己。

3.5 激发女性对男性的攻击行为的情境因素

男性的性嫉妒既是男性杀妻的主要原因,也是女性杀夫的主要根源。

4 战争

男性形成战争同盟的行为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尽管很少有战争在开始之前就宣称要抢夺对方的女人,但是,获得更多的繁殖资源几乎一直都被认为是打败敌人所得到的最好收益。获得更多的繁殖资源几乎一直都被认为是打败敌人所得到的最好收益。

战争主要是男性的活动;有繁殖能力的女人是战争的获胜者所得到的主要战利品;复仇和反击对于维持名声非常重要;其实,男人和女人都非常害怕战斗带来的死亡后果。

战争是一种极具合作性的危险活动。战争要想得以进化,还必须克服另一个障碍。那就是,参与战争的人所获得的适应性收益,必须远大于受伤和死亡所带来的毁灭性代价。

战争的进化理论,引发同盟性攻击行为的适应器要想得以进化,它必须满足下面4个条件:

1.在进化过程中,参与战争的个体在繁殖资源上获得的平均长期收益,必须远大于他参与战争所付出的繁殖代价。即获得和女性性交的机会。女性这种资源是男性繁殖活动的最大限制因素。两性之间的不对称性表现为,女性几乎不可能从战争获得任何收益。精液是非常廉价的,如果一个女人想要怀孕,她根本不用担心找不到能够让她受孕的男性。总之,如果战争能让男性获得更多和女性发生性行为的机会,那么他们就会获得巨大的收益。由于这是一种比较稀少的繁殖资源,所以它值得男性冒险而为之。2.战争同盟的成员必须相信他们的群体会获得胜利。3.每个成员所承受的危险程度以及每个人对战斗的贡献大小。4.参与战争的人必须对他们战时的生死存亡“一无所知”(veil of ignorance)。换句话说,死亡的可能性必须或多或少地随机分配到每一个成员身上。

“战场恐惧症”(battlefield panic)也许就反应了一种适应性的心理机制,它让有些男性在知道将会必死无疑之后,放弃那些有害的行为方式,而是选择投降或叛变。如果每个成员都要承担一定的危险,没有人知道谁会活下来而谁又会死去,那么自然选择就能够在我们人类身上塑造出参与同盟战争的心理倾向。

一定程度的死亡率对某些进化的选择压力——这些进化选择压力在人类身上塑造了促使男性参与战争的心理机制——的影响。自然选择青睐于男性的某种冒险倾向,因为这种倾向让男性获得了更高的平均繁殖成功率。所以,虽然这种倾向同时也让男性的寿命缩短了,但是自然选择还是让它得到了进化。

由于自然选择是在整个进化过程中对个体的平均繁殖收益进行操作,所以它可以塑造出促使男性参与战争的心理机制,哪怕这些机制会带来一定的生命危险。

战争的进化理论引发了许多具体的预测:(1)男性(而不是女性)已经进化了用于合作性同盟战斗的心理机制;(2)和女性的性接触机会,是男性参与同盟战争所获得的主要收益;(3)男性应该已经进化了某种特殊的心理机制,让他们觉察到死亡已经不可避免时,选择投降或者叛变;(4)当战争的成功几率很高时,男性更有可能参与战争,比如当我方人数远远超过对方时;(5)男性应该已经进化了用于执行风险契约的心理机制,即觉察并且惩罚欺骗者和叛徒;(6)男性应该已经进化了某种心理机制,专门用于觉察、欣赏和招募那些乐于参战并且勇于战斗的男人。

男性已经进化了用于评估战斗能力的机制。特别地,男性评估战斗能力的频率应该要高于女性。男性评估自身战斗能力的频率要高于女性。而且,这种评估机制可能是一种进化形成的心理机制,它可以用来判断是否值得参与战斗。

男性拥有促进战斗取得胜利的适应器。男性上半身的力量超过了女性:男性在胸膛、肩膀和胳膊上的力量平均是女性的两倍。男性的投掷距离更远,精确性也更高,这些能力在使用石头和长矛的战斗中非常有用。当身处陌生的环境中时,男性辨别方位的能力比女性更强(参见第三章)。男性有一种形成同性联盟的强烈倾向,这种倾向完全将女性排除在外。每到发动袭击的前一个晚上,当所有的男性聚集在一起时,他们通常会赶走所有在场的女性,使得潜在的性别冲突降到最低。而且,参与战争的男性最害怕的事情就是担心自己胆小怯懦,在同伴面前丢脸。另外,男性在战争到来的过程中似乎变得非常兴奋,感到特别光荣,而且相互之间充满了兄弟情谊。

和女性的性接触机会是最重要的战利品。增加和女性的性接触机会是男性加入帮派的主要动机。帮派是指“一群同龄人因为相互利益而自发形成的一种组织。他们拥有明确的领导阶层,拥有完善的等级制度……为了达到某个(些)特殊的目的而相互合作”。

同盟中的领导者拥有更多的性伴侣。报仇是一个部落向另一个部落开战的最常见的理由,而引发战争的最初原因则往往是为了“女人”。

如果我们把杀人看作是男性参与战争并且作出重要贡献的合理指标,那么上述证据就支持了如下假设:和女性的性接触机会,是男性参与同盟战斗所获得的重要资源。

男性和女性都对下列特征表现出高度的兴趣:不辞劳苦、聪明、友善、开明、能够激发他人、知识渊博、幽默感、值得信赖。但是,在某些特征上也出现了明显的性别差异,这些特征正好反应了男性同盟的独特功能。男性比女性更加看重下列特征:面对危险时表现得很勇敢(男对女是2.40对1.66)、身体强壮(1.07对0.43)、优秀的打斗能力(1.30对0.42)、能够保护他人免受身体伤害(1.37对0.89)、能够忍住疼痛(0.75对0.36)、能够保护自己不受身体攻击(1.90对1.43)、在体能上优于他人(0.35对﹣0.42)。相似地,男性在挑选同盟者时比女性更加讨厌同盟者的下列特征:运动能力太差(﹣0.68对﹣0.23)和身体瘦弱(﹣1.08对﹣0.55)。

战争小结:战争需要各个成员之间的精密合作。这个理论还提出,和女性的性接触机会是男性参与战争所获得的主要繁殖资源。也正是因为能够得到这样的收益,男性才进化了形成同盟战争的心理机制。

人类是否进化了杀人机制?首先,至少有过一次杀人幻想的男性(79%)要多于女性(58%)(见图10.4)。其次,有过几次杀人幻想的男性占38%,而女性则只有18%。第三,男性的幻想比女性的更加持久。男性比女性拥有更强的杀人心理倾向。有过杀人念头的男性要多于女性,而且男性出现杀人念头的频率也要明显高于女性。

男女两性在激发杀人念头的起因上也表现出特别明显的性别差异。下面几种情境更能激发男性的杀人念头:受到人身威胁(男女分别是71%对52%)、财物被盗(57%对42%)、想知道杀人是什么感觉(32%对8%)、钱财引发的冲突(27%对10%),以及受到公开的羞辱(59%对45%)。

男女两性在想杀的对象上也存在差异。男性的杀人念头可能更多地指向陌生人(53%对33%)、国家领导人(34%对17%)、老板(35%对21%)、或室友(34%对23%)。

内含适应性理论的进化观点预测,儿童和继父母之间的冲突要高于和亲生父母之间的冲突。

男性已经进化了一种使用暴力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有助于男性控制他人,并且减少资源冲突。

“进化形成的杀人机制”(Buss & Duntley, 1998; Duntley & Buss, 1998)。根据这个假设,人类(特别是男性)已经进化了一种特殊的心理机制,这种机制让我们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去杀害我们的同类,比如战争、同性竞争、配偶的不忠和欺骗等。人类的杀人念头和杀人幻想可能就是这种进化形成的心理机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让我们先在头脑中构建出杀人的整个脚本,评估不同的行为所带来的收益和代价,然后在收益高于代价的时候采取杀人行动。只有在我们进化形成的杀人模块被特定的输入信息所激活,并且对潜在的代价和收益进行评估之后,这种进化形成的心理机制才会产生行为输出——杀人。

从现有的经验证据看来,疏漏假设和进化形成的杀人机制理论还没有决出高下。

小结

攻击行为的潜在心理机制之所以得到了进化,是因为它能够解决很多非常独特的适应性问题,比如获得资源、同性竞争、提升社会等级以及留住配偶等。

进化心理学的视角是一种真正的交互作用论:它详细地阐明了一系列的因果条件,包括凶手和受害者的特殊特征、激发攻击行为的社会情境,以及攻击行为能够解决的特殊适应性问题。

进化的观点认为,采用攻击策略至少会给我们的祖先带来六方面的收益:获取他人的资源,保护自己和亲属免受攻击,让同性竞争者付出代价,提升地位和社会等级,打消竞争者的攻击念头,还有防止长期配偶的性背叛。而且攻击者和受害者一般都是男性。如果一个择偶系统拥有一定程度的一夫多妻特征,那么自然选择将会在男性身上塑造出某些冒险的策略。这些策略让男性获得了比平均份额更多的性接触机会,不必担心自己完全被排除在繁殖活动之外。

激发男性的同性攻击行为的情境因素通常包括失业和未婚。这两种因素都预示着个体即将被排除在繁殖活动之外,所以它们激发了男性的攻击性的冒险策略。另外,当男性的地位和名声受到威胁时,当男性看到或者怀疑有竞争者打算“引诱”他们的配偶时,他们也会对其他男性发起攻击。

 女性之间的攻击行为主要发生在同性竞争中。但是,女性通常不会使用身体攻击,而是喜欢使用口头攻击来诋毁她们的竞争者。女性最常用的毁谤策略,就是攻击竞争对手水性杨花、行为不检,或者嘲笑竞争对手的外貌。这两种策略都非常有效,因为它们违反了男性在挑选长期配偶时的偏好和标准。

 男性对女性的攻击行为主要是为了控制女性的性活动。性嫉妒是激发男性对他们的配偶发起攻击的主要原因。很有可能,在人类的进化历史中,这样的攻击行为确实有助于阻止他们配偶的不忠行为。由于年轻的女性拥有更高的繁殖价值,所以她们往往更容易受到配偶的攻击。这很有可能是因为,远古男性都希望自己成为年轻女性的唯一性接触对象。

战争是指一个合作同盟向另一个合作同盟发起的攻击行为,它在所有的动物当中都非常罕见。到目前为止,人们只在两种哺乳动物身上发现了战争行为——黑猩猩和我们人类自己。进化的观点带来了很多关键性的预测:战争是一种纯男性的活动;和女性的性接触机会是男性参与战争所获得的主要繁殖资源。

人类是否已经进化了杀人的心理机制,并且介绍了两个不同的理论假设。第一种假设认为,杀人行为是一种“疏漏”,是当事人在使用暴力或暴力威胁来控制他人时所产生的意外结果。第二种假设认为,人类(特别是男性)已经进化了一种特殊的“杀人机制”。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这种机制能够被激活。如果杀人行为带来的收益超出了代价,那么这种机制就会产生行为输出,即杀人行为。但是杀人念头的普遍性、激发杀人念头的情境的可预测性、明显的性别差异以及凶杀行为的预谋性等等,似乎都支持了杀人机制理论。

进化心理学对人类攻击行为的观点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说,三个男人都面临配偶出轨的问题,但是他们的反应却完全不同:一个是暴打,一个是杀人,另一个则是酗酒。从目前的情况看来,进化的视角还无法对这种现象给予解释。另外,进化的观点也不能解释下列文化差异:在有些文化中(比如Yanomamö),男性的攻击行为有助于他们提升自己的地位;但是,在另一些文化中,攻击行为可能会导致不可挽回的名誉损失。

第十一章 两性冲突

1 策略冲突理论

同性冲突的许多特点,包括竞争者之间的相互诋毁、身体暴力和战争。同性成员的相互竞争常常是为了获取相同的资源:异性以及吸引异性所需的资源。

男女两性都进化出了短期择偶和长期择偶策略。但是相同的策略却因性别差异而拥有不同的性质。短期择偶策略就体现了一个最重要的差别。男性进化而来的对性的多样性的欲望就比女性要深得多。例如男性能更快地获取性接触,男性比女性的欲望更持久,也更具有攻击性。相反地,女性进化出了对短期择偶策略更强的辨别力,这典型地体现在拖延性交时间,不像男性期望的那样很快就进入性交阶段。很明显,男女两性这些相互冲突的欲望不可能同时得到满足。这就是被称为策略冲突。

策略冲突可以这样来定义,一方使用某种策略想要达到某个目标而另一方却阻挠策略的实施以及欲望的达成,此时策略冲突就产生了。

策略冲突理论不单单用于解释性交发生时间早晚的冲突。它几乎可以解释所有的两性冲突,包括工作场所和约会时间发生的不愉快和婚姻中的小摩擦。例如,性骚扰就是策略冲突在工作场所中的一种表现形式。约会中的欺骗是策略冲突的又一种形式。男人对女人隐瞒婚姻而女人对男人隐瞒年龄,这两者都违背了对方的意愿因而产生了策略冲突。婚姻中的性背叛是策略冲突的又一种形式,因为这违背了配偶的意愿。长期关系中的策略冲突还包括强迫性控制、恐吓威胁、暴力举动、口头辱骂以及伤害对方的自尊。这些冲突的重点在于,它们阻碍了对方策略的实施,而且违背了对方的意愿。

策略冲突理论的第二个假设是,诸如恼怒、忧伤和烦恼等“消极”情绪是一种进化而来的心理解决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用于解决策略冲突所引发的适应性问题。消极(negative)用引号引起来是因为虽然这些情绪体验起来很痛苦,但它们的功能是解决策略冲突引起的适应性问题。首先,它们指向有问题的事件,使人们把注意力集中于此,而暂时撇开无关事件。毕竟,注意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必须明智地作出分配。一个人体验愤怒或忧伤的时候,这些情绪会把他的注意力导向困境的来源。其次,情绪给这些事件打上印记,便于记忆的储存和提取。再次,这种情绪激发人们采取行动以降低策略冲突事件的发生。

策略理论的两个假设:第一,无论哪一方违背了异性成员的意愿,策略冲突都会发生;从历史上来看,这种冲突能够有效阻止我们祖先对某种策略过分偏爱而导致繁殖成功率的降低。第二,诸如恼火、愤怒和忧伤等“消极”情绪是一种进化而来的用于解决策略冲突适应性问题的手段,它们激发人们对冲突来源提高警惕并且采取行动使之化解。第二个限定是“两性之间的战争”,这一隐喻可能使人误解。它似乎暗示着,男性和女性为了各自的利益而结成两大联盟,而联盟之间时有战事发生。这与实情相距甚远。进化心理学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其中的原委。男性不可能和其他男性结成联盟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因是,男性主要和同性成员竞争。女性亦是如此。因此,由于“共同利益”而使得所有的同性成员结成统一联盟是不可能的。当然,男性和女性都有可能和特定的同性成员结成某种联盟,但是这并不违反个体主要和同性成员竞争的基本原则。

 2 性行为的发生与发生时间上的冲突

在性行为的发生与发生时间(occurrence and timing of sex)上的分歧,也许是男女之间最常见的冲突。有时男性期望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性接触。他们守卫着自己的资源,对于投资对象特别挑剔。他们在资源的投资上是“保守”的,通常把它留给自己的长期配偶。因为女性通常采取的是长期择偶策略,所以在接受性请求之前,她们需要获得资源或者投资的信号。不过,女性所觊觎的资源正是男性紧紧守护着的,而男性追求的性接触也正是女性吝于给予的。

2.1有关性接触的冲突

性意向的推断。男性有时会基于女性的部分行为推断出并不存在的性意向(sexual intent),该现象是两性冲突的一个主要心理来源。

即使心存怀疑,男性也会推断女性有性兴趣。根据这种推断采取行动,他们有时就能获得性机会。在进化历程中,即使只有极小的一部分推断能够导向性行为,男性也可能进化出了推断性意向的更低阈限。男性在知觉性兴趣方面比女性拥有更低的阈限。男性的这种机制容易受到女性的操纵。有时候,女性会把性感当作一种策略。当女性没有性意向时男性却有可能认为她对自己感兴趣,而女性有时又故意利用男性的这一心理机制,这两者联系在一起就形成了不稳定的组合。

虚假的承诺。另一种性接触的冲突表现在两性欺骗上。男性报告说有时在感情承诺上欺骗女性。在人类的求爱阶段,如果潜在配偶在资源和承诺上有所欺骗,那么女性付出的代价要大得多。

因为欺骗给人造成的损失惨重,所以进化过程中必然存在巨大的选择压力,以便进化出觉察欺骗和防止欺骗发生的警戒心理。女性进化出了防御骗术的策略。在女性寻求一份可靠的关系的时候,她的第一道防线是增大对方求爱的代价,在同意性请求之前要求对方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及承诺。时间越长,就越容易试探出对方的心意。在较长的时间内,女性更有可能评估男性,看他是否对自己忠诚或者是否已有妻儿负担。想要欺骗女性的男性一般都会厌倦这种漫长的求爱过程,他们会转而寻找其他更容易受骗的女性。为了识破欺骗,女性通常花上很多时间和好友一起讨论与配偶或潜在配偶交往的细节。

利用错误管理理论(error management theory)这种新方法可以发现,从众多事件的平均值来看,两种错误的代价和收益是不对等的。如果在进化过程中人类解读异性性心理始终有不对称的代价收益,那么这种不对称性就形成了一种选择压力,从而使人类产生某种可预测的认知偏差。就好像烟雾报警器“偏向”于误报而不是漏报,错误管理理论预测,进化而来的性心理解读机制将偏向于产生更多的某一类推断错误。已经发现了两种可能的偏向。第一种是夸大型的性知觉偏向(sexual overperception bias),这是为了使错过性机会的概率达到最小。就像前面讨论过的种种现象,当女性仅仅是微笑、轻拍男性的手臂或者碰巧在酒吧喝饮料,男性都可能错误推断出她对自己有性愿望。第二个偏向是女性怀疑承诺的偏向(commitment skepticism bias)(Haselton & Buss, 2000)。根据假设,女性也进化出了一种推理偏向。在求爱过程中,她们常常低估男性承诺的真实度。因为某些男性可能利用承诺来骗取短期性关系,而女性的怀疑偏向功能就在于使自己上当受骗的代价最小化。女性对承诺的这种怀疑主义是完全合理的。男性为了获取短期的性关系,常常会在承诺、社会地位甚至对孩子的喜好方面欺骗女性,而这些恰恰都是女性所在乎的东西。

错误管理理论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研究人类的择偶问题,它指出人类的特定类型的错误是进化中功能性适应的结果而不是随机误差。

性骚扰。与性接触有关的分歧不仅存在于约会和婚姻,工作场所也时有发生。性骚扰的动机都是期待通过这种诱惑得到艳遇,尽管我们不能排除性骚扰有时只是为了操练吸引异性的技巧,或是获取一种长期的配偶关系。由于女性在面对性骚扰和性攻击时会感到更加痛苦,所以对于相同的性骚扰行为,女性会比男性有大得多的负面反应。女性在遭遇性骚扰时比男性更有可能提出官方控诉。

男女对性骚扰的反应也遵循进化心理学预测的逻辑。当男性和女性被问及如果一个异性同事向你提出性请求会有什么想法时,有63%的女性觉得受到了侮辱,仅有少数(17%)感觉很荣幸。男性的反应刚好相反:只有15%觉得受到了侮辱,而67%觉得荣幸。这些反应都与人类择偶的进化逻辑相符合,即男性对随意性关系有积极的情绪反应,而女性则表现出消极的情绪反应。

女性在面对性请求时体验到的困扰程度也和对方的地位有一定的关系。

性骚扰的情绪反应中的两性差异,以及骚扰者地位的重要性,都与性策略的进化逻辑以及策略冲突理论相一致。男性进化出了更低的性阈限以便无需承诺就获得随意性关系,以及感知别人性意向的更低的阈限,这些进化而来的性心理机制在工作环境中和在其他社会环境中一样起作用。而女性则进化出对性骚扰感到愤怒和困扰的心理机制——这种情绪反应消减了策略冲突,或者降低了将来发生冲突的可能性。

性攻击(sexual aggressiveness)是指无视女性的不情愿和抵抗,利用暴力来获取性接触机会的行为,它包含除性骚扰以外的许多形式。性攻击是男性利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性接触的一种策略,尽管这种策略本身可能招致报复并损伤名誉。男性则与之完全相反,如果一名女性充满性攻击性,他们并不会觉得那么讨厌;男性常常高估女性对性攻击的可接受程度。男性倾向于性攻击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这对女性的伤害有多大。除了导致个体与异性交往的冲突外,男性还无法正确理解女性遭遇性攻击后的心理创伤,这也许是导致男性对强奸受害者缺乏同情心的心理机制之一。

强奸(rape)也许可以定义为通过暴力或威胁而发生的性交行为。把强奸视为进化适应器的理论认为,自然选择青睐那些在特定环境下采用强奸策略的远古男性。

男性由强奸进化来的心理机制:1、对潜在受害者是否易于攻击的评估 。2、对背景敏感的“开关”机制,会刺激那些被拒绝的男性采取强奸的手段 。3、对背景敏感的“开关”机制,会刺激那些被拒绝的男性采取强奸的手段(例如,失败的男性无法通过正常的求爱途径获得配偶)。 4、倾向于选择具有最强繁殖力的受害人,这与婚姻背景下男性倾向于选择生育价值更高而并非能立刻繁殖的女性相对应。5、强奸过程中的精子数明显多于正常性活动中的数量。6、男性会特别地因为暴力的使用或者女性对性的反抗而产生性唤起。 7、在婚内强奸这种特殊的背景中,精子竞争也可能存在。

强奸的副产品理论(by-product theory of rape)提出,强奸不是自然选择的设计产物,而是其他进化机制的副产品。这些进化进制包括对性的多样性的欲望,无需投资而获得性接触的欲望,对性机会的心理敏感性,以及利用性攻击达到目的的能力。

事实上强奸往往都针对年轻的有繁殖力的女子。常规择偶背景下男性对有繁殖力的女性的偏向导致的,而无需用专门的强奸适应器来解释。

形象的强奸描写会导致男性的性唤起,这与他们观看双方自愿的性交录像时的反应一样。针对女性的身体暴力或者女性的排拒反应会抑制大多数男性的性唤起——这种证据显然违背了强奸的适应器理论的假设。

在无人发觉的情况下,一位男性会不会强行和一个不情愿的女性发生关系?一项研究要求男性想象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结果,35%的人认为不是完全没有这种可能性,尽管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大多数男性都不是潜在的强奸犯。

强奸是令人憎恶的,它通常会造成极大的伤害。为什么强奸会给受害者带来极大的创伤。从进化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强奸的代价是和女性择偶策略的关键部分相冲突的。被强奸的女性可能会怀上一个不是自己选择的男人的孩子。此外,她们还可能受到责怪和惩罚,不仅名誉受损而且影响以后的婚嫁。如果她们已经结婚,还有可能遭到丈夫的抛弃。被强奸的女性承受着心理上的折磨:耻辱、焦虑、恐惧、愤怒和沮丧。

如果说强奸行为在人类进化历程中一直存在,这种行为给女性造成的伤害如此之大,而自然选择却没有帮助女性进化出一种避免强奸的防御机制,那将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即使强奸只是男性心理机制的一种副产品,理论上女性可能已经进化出了针对强奸的防御机制。

如果强奸对女性已经成为了一种反复的危害,她们会进化出哪些防御机制以降低强奸发生的几率呢?

• 联盟的形式,即为寻求保护和其他男性结成“特殊的朋友”关系 

 • 男性的选择,选择具有身体威慑性和社会权威性的男性以阻碍其他男性可能的性攻击——“身体保护假设” 

 • 结成女性联盟以保护自己 

 • 特殊恐惧的发展,使得女性自动避免可能遭遇强奸的环境 

 • 在最有可能怀孕的排卵期避免参加有危险的活动,以降低受到性攻击的概率。

 • 强奸带来的心理创伤使得女性在将来避免被强奸 

没有服用避孕药的女性一般都会避免参加危险性的活动,例如一个人上酒吧或者走在光线昏暗的地方,特别是在排卵期间。女性越是害怕遭遇强奸,行为上就越是谨慎,这两方面存在着正相关。例如,尽量避免和不熟识的或看起来性欲强烈的男性单独相处,这种情绪激发的谨慎可以降低强奸发生的概率。年长女性担心被偷被抢,年轻女性则更恐惧强奸。

确认具有性攻击性的男性的个性特征:第一种是“单方的性途径”(impersonal sex path)。其中包括强调性征服的男性,他们把性征服当作是高地位和自尊的来源。第二种是“敌对的男性意识途径”(hostile masculinity path)。它包含相互联系的两个部分:(1)特别针对女性的一种不安全的、防御的、敏感的、敌对的和不信任的倾向;(2)在支配和控制女性中获得乐趣。在“敌对的男性意识”量表中得分较高的男性通常都曾经遭到女性的拒绝。他们感觉到曾经被女性伤害、欺骗、背叛和玩弄。Malamuth认为这种敌对的男性意识也许会使得他们无法同情性攻击的受害者,否则他们就会有所克制。

既有性的单方倾向又有敌对的男性意识的人是容易对女性发起性攻击的危险人群。曾经被剥夺性接触的男性更有可能采用性攻击策略。

男性进化出了一种择偶策略:当他们无法通过吸引的手段获得配偶时,他们会有被剥夺的感觉,这使得他们采用性攻击策略以避免被完全排除在繁殖活动之外。当男性不能在资源和地位的竞争中成功胜出、吸引满意的配偶并成功繁殖后代的时候,他们就会采取强奸策略。

自我知觉的择偶成功度上得分较高的男性往往在性强迫水平上也得分较高,这与配偶剥夺假设刚好相反。

在自我知觉的择偶成功度上得分较高的男性,往往在性攻击量表上得分也较高,见图11.2。此外,对自己未来收入潜力评估较高的男性往往使用更多的身体强迫。研究结果没有支持配偶剥夺假设,也就证明该进化心理学的假设是错误的。

具有性攻击性的男性往往推崇并采用短期择偶策略。他们表现出了对性伴侣多样性和随意性关系的更大的偏好,这支持了Malamuth(1996)的单方的性途径的发现。具有性攻击性的男性比不采用性攻击策略的男性自我报告说有更多的性机会、更经常的性行为,以及更丰富的性经历。

“微配偶剥夺假设”:当采用短期择偶策略的男性在获取性接触但却遇到周期性的困难时就会求助于性攻击策略。

性抑制可以定义为女性一面进行性挑逗一面又不愿发生性关系的现象。男性一面欲火中烧,一面被喝令制止,为此他们经常抱怨女性的性抑制。对女性而言,性抑制有以下几种可能的功能。其一可以保护她们的择偶能力,使得她们能够选择一个愿意付出爱的承诺并允诺婚姻的高质量男性。女性对一些男性采取性抑制,而有选择性地把性资源分配给自己钟意的其他人。更进一步说,女性通过性抑制可以使其性资源增值。在性资源稀有的情况下,没有成功投资的男性就无法获得性机会。性抑制的另一个功能在于可以操纵男性对女性配偶价值的知觉。对于普通男性,要获得最有魅力的女性的性机会是难上加难,因此许多女性通过抑制性接触来改变男性对自己的性价值的知觉。性抑制的最后一个功能,也是最初始的目的,即激励男性把自己作为永久配偶而不是暂时的伴侣。男性常常会把过早地委身于人的女性当作一个随便的伴侣,认为她私生活过于开放从而不会与之建立长期关系。

男性在寻求性接触时往往比女性所想的要更心急、更具有持续性和攻击性,而通常他们也会推断女性对性事比她们表面上看起来要更有兴趣。女性常常因男性对性的执著而烦恼和生气,这种情绪体验也许正是性策略冲突的适应性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法。另一方面,女性的性抑制也让男性感到生气和沮丧,这也是策略冲突造成的结果。

3 性嫉妒中的冲突

男性的长期择偶偏好,其中包括对婚姻期间始终忠贞的伴侣的偏好。根据假设,该偏好是用于解决——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父子关系的不确定性这一适应性问题的。

男性的性嫉妒是男性进化而来的一种心理机制,用以抗争戴绿帽子所付出的多种多样的潜在代价。

男性的性嫉妒可能利用以下几种途径来解决这个适应性问题。其一,嫉妒使男性对伴侣可能发生背叛的环境十分敏感,从而提高警惕。其二,嫉妒使得男性做出某些行为以减少伴侣和其他男性的接触。其三,嫉妒使得男性尽量满足伴侣的要求使得对方没有理由背叛。其四,嫉妒使得男性威胁或者阻止对自己伴侣感兴趣的男性。

进化心理学家预测女性的性嫉妒更有可能集中那些危及男性长期承诺的线索上,例如他开始和其他女人有感情纠葛。

3.1 嫉妒中的性别差异

嫉妒中不存在性别差异。进化心理学家们提出这样的假设,即尽管两性都有嫉妒的体验,但引发他们嫉妒的线索的权重是不同的。男性对性背叛的线索更为看重,而女性对长期投资分散的线索更为看重,例如丈夫和其他人有感情纠葛。男性对性背叛表现出的生理反应更为强烈。女性的反应模式则刚好相反。她们想到感情背叛时会有更大的生理反应。

差异总结:男性嫉妒对性背叛的线索更为敏感,而女性嫉妒对感情背叛的线索更为敏感。

4 从警惕到暴力 -- -- 留住配偶的策略

只有当心理机制产生能够真正解决适应性问题的行为输出时,它才能进化而来。在嫉妒问题上,行为输出必须(1)防止伴侣背叛行为的发生;(2)降低伴侣背叛的可能性。

4.1 留住配偶策略中的性别差异

男性比女性更有可能使用留住配偶的策略。

男性更有可能掩藏他的配偶,例如不带她出席其他男性在场的聚会或者坚持她的全部空闲时间都要和自己度过。男性还更有可能使用威胁和暴力手段,特别是针对情敌,例如他会威胁说要揍靠近他伴侣的男人,或者和对她感兴趣的男人打上一架。男性还更有可能使用资源炫耀(resource display)这一手段,给伴侣买珠宝,赠送礼物,并带她去昂贵的饭店。不论是情侣还是夫妇,男性都比女性更容易产生服从和自我贬低的行为,这一点不同于预测。例如,报告表明男性常常比女性更容易卑躬屈膝地说为了和对方在一起他们愿意做任何事情。

女性往往通过美容养颜来留住配偶,即通过面容化妆、追赶潮流使自己变得更有吸引力。女性也常常故意引发配偶的嫉妒,她们有时故意在配偶面前和其他人调情,或者显出对其他男性感兴趣让配偶生气,或者和其他男性说话让伴侣嫉妒。女性故意引发嫉妒的一个关键的背景,即男女在认同情侣关系时的差异。男女双方承认的对感情投入的差异通常标志着双方欲求度(desirability)的不同:感情投入越少的人通常就越是令对方欲求的。

女性承认,她们激发配偶的嫉妒心理是为了增加双方的亲密度,测试感情的深浅,或者查明对方是否仍然在乎自己,激起对方的占有欲。对感情投入程度的差异表现出了双方欲求度的差异,很显然,正是这种差异使得女性采用激发嫉妒的手段来了解并增加伴侣的承诺水平。两性间有意激发嫉妒的心理也是与获取承诺保证相关的,还可能与长期关系的稳定性有关联

差异性总结:男性比女性更有可能隐藏配偶,炫耀资源并服从配偶,同时对情敌采用暴力策略以阻止配偶和他人发生感情。女性比男性更多采用美容养颜的策略,以满足男性进化而来的对外貌迷人的伴侣的欲求。女性也更经常地激起配偶的嫉妒——这也许是一种策略,表明自己还有其他的择偶机会,同时也可以交流双方欲求度的信息。

4.2 影响留住配偶策略使用频率的背景因素

那些怀疑伴侣有可能背叛自己的个体,比那些从不怀疑的人会更努力地解决留住配偶这一适应性问题。

觉察到背叛的男性尤其倾向于报告隐藏伴侣,和情敌发生暴力冲突,或者诋毁情敌。

妻子的繁殖价值:年龄和性魅力的影响。和第五章讨论的一样,女性的繁殖价值和生育力的两条有力线索——年轻和性魅力——是跨文化范围中男性一致期望的两种品质。

在留住配偶这一适应性问题上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此外,他们更多地表现出隐藏伴侣、感情操纵等行为,占有性的言语信号(例如,表明这个女人是“我的妻子”)和占有性的装饰品(例如,坚持要她戴上他的戒指)来体现对妻子的占有权,而且更多威胁他人、对情敌采取暴力。

自认为妻子外貌迷人的男性比自认为妻子外貌平常的男性更多地表现出炫耀资源、改善外形、用言语表现占有权和威胁他人等行为。

女性为留住配偶付出的努力是和丈夫为收入和地位等配偶价值而奋斗的程度——即男性为在社会和工作地位上领先而努力的程度——联系在一起的。拥有高收入丈夫的女性更多地对伴侣采用警惕和暴力手段,而且更注重美容养颜、佩戴象征占有权的装饰品以及更多地表现出服从和自我贬低的行为。拥有更加努力为地位奋斗的丈夫的女性,比起其他女性,显然更多地表现出感情操纵、资源炫耀、改善容貌、用言语和装饰品表现拥有权等行为

总结:在察觉配偶在未来一年内可能不忠的时候,或者伴侣拥有年轻和性魅力这两项重要的女性繁殖价值线索的时候,他们往往会投入更多以留住配偶。对女性来说,当丈夫收入更高或者更努力为社会地位和工作阶层而奋斗的时候,她们会更努力地维持关系。

4.3 对伴侣的暴力

男性使用暴力和威胁手段来限制配偶的自由,从而降低伴侣背叛和关系破裂的可能性。夫妻谋杀案常常遵循这样的模式,在妻子离开后,先是威胁然后追踪再到谋杀,而谋杀者通常把自己的暴力行为解释为“无法忍受妻子的离去而作出的一种反应。

杀妻行为对犯罪人和受害者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而丈夫也自我阻断了所有获得繁殖利益的途径。因此从进化视角来看,杀妻行为是一个难解的谜。

总之,使用极端暴力的意愿代表了一种高风险策略,用于防止妻子离开和阻碍情敌——有时这种策略付诸行动很有效果。年轻迷人的女性更容易遭遇伴侣的暴力。

男性有时会把暴力或者暴力威胁作为一种留住配偶并防止不忠的策略。研究表明,伴侣更年轻更迷人的那些男性比其他男性更经常地使用该策略。

该假设得到了夫妻谋杀案数据的支持。女性在青年时期被丈夫谋杀的几率更高;女性绝经后被丈夫谋杀的几率最低。嫁给年老者的年轻女子被谋杀的概率还高于嫁给年轻男子的年轻女子。

另一种可能引发暴力的背景是男性缺乏物质资源,从而对配偶没有积极诱因以维持家庭关系。当丈夫失业或者丧失了经济来源的时候,女性就更有可能出轨。预测:经济资源相对缺乏的丈夫更有可能采用暴力作为留住配偶的策略,而其他人可以使用积极诱因。

有几种环境因素可以保护女性免受配偶暴力的伤害。其中之一是外亲(extended kin)在场的情况,女性的外亲会阻止其配偶对她采用暴力。女方的亲属住得越近越密集,针对女性的家庭暴力的发生率就越小。亲属住得越远,对家庭暴力的影响就越小。

总之,男性的性嫉妒是两性关系中针对女性的暴力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男性的暴力行为是一种强迫性策略,以使配偶保持忠诚、避免未来的背叛以及防止关系破裂。缺乏经济资源的男性为了留住自己的配偶,更有可能使用暴力手段。年轻的女性,也就是繁殖价值更高、对其他男性更有吸引力的女性,更容易成为暴力行为的受害者。即选择有经济资源保障的配偶或者和亲戚住得更近一些,女性遭遇暴力的可能性就会降低。

 5 有关资源的冲突

男性常常使用资源来控制或影响女性。如果男性掌握了女性需要的物资,他们就能利用这些资源去控制女性。在择偶领域,男性就用资源去吸引女性。即使已经和男性建立了关系,物资匮乏的女性也常常因为害怕资源的丧失而感到生活在配偶的怜悯之下。

5.1 资源不平等的原因:女性的择偶偏好和男性的竞争策略

女性都偏好选择有钱有地位的男性作为配偶,而讨厌缺乏这些资源的男性。

女性的择偶偏好建立了男性相互竞争的一系列重要的基本法则。从性选择理论可以得知,某一性别的欲望是异性成员竞争的决定性因素、维度。例如,因为远古男性往往十分重视女性的外貌,吸引力就成了女性相互竞争的一个重要因素。

女性对男性资源的欲望使得资源的获取成为男性竞争的一个主要内容。现代男性继承了祖先的心理机制,这使得他们不仅优先考虑资源和地位的获取,还往往为此甘冒风险。那些不把地位和资源作为优先的个人奋斗目标的男性就无法吸引异性,无法冒险胜过其他对手的男性也是如此。不过这种竞争的代价是男性之间的暴力和谋杀事件,而且男性普遍比女性更早死亡。

女性的择偶偏好和男性相互竞争的策略是同时进化而来的,男性的择偶偏好和女性相互竞争的策略也是同时进化而成的。女性的择偶偏好对男性施加了选择压力,使得他们结成联盟以获得资源,或者忙于个人奋斗以期胜过其他男性而获得女性想要的资源。不过,最有可能的还是男性的竞争策略和女性的择偶偏好同时进化而来。这两种共同进化的机制交织在一起,就造成了男性在资源领域占统治地位的局面。

拓展:所有男性都联合起来控制女性吗?

男性和女性都主要是和相同性别的人竞争。男性要控制资源,只有排斥其他男性为代价。他们抢夺其他男性的资源,对别人的权力和地位虎视眈,诽谤其他男性以降低他们对女性的吸引力。女性也逃不过同性冲突带来的厄运。女性相互竞争以争夺高地位的男性,她们有时会和别人的丈夫私通,或者把他们从妻子身边拐走。女性有时会诽谤情敌并诋毁他人清白,特别是在采用短期择偶策略的时候。女性和男性都是自己择偶策略的受害者,因此说某一性别的所有成员为某种共同目标(例如压制异性)而联合起来是没有道理的。同性竞争与两性冲突的联系,以及一种性别成员对异性择偶欲望的利用。

小结

首先是策略冲突理论,该理论认为当个人阻碍或破坏了他人为某种目的而设计的策略实施时,就会产生冲突。如果一位女性采用的是长期择偶策略,而碰巧一位男性采用的是短期择偶策略,他们各自都要成功完成目标就必然会产生冲突。根据该假设,诸如愤怒、困扰和嫉妒等消极情绪都是进化而来的策略冲突的警报器。

有关性接触的冲突是两性冲突中一个最大的方面,它有多种表现形式。首先,研究证明男性总是容易比女性推断出更多的性意向,特别是针对诸如微笑等模糊信号。其次,男性有时会欺骗女性,尤其是在感情投入程度和长期关系的意向上采取欺骗,以达到他们获取短期性关系的目的。根据错误管理理论的预测,一些这样的冲突源自进化形成的认知偏向。该理论提出,一种错误带来的繁殖代价(例如,无中生有地过高推测对方的性兴趣)不同于另一种错误所产生的代价(例如,无法察觉对方实际存在的性兴趣)。如果这些不对称的代价在进化历程中一直存在,那么自然选择就会产生社会推理中的偏差。这样一来,男性就进化出一种夸大型的性知觉偏向,导致他们对女性的诸如微笑或独坐吧台这些模糊线索的反应产生偏差,认为这是女性对自己感兴趣,但是这种偏差使男性不至于错过性交机会。

女性有一种对承诺的怀疑主义偏向,她们对男性的承诺信号十分警惕以避免被虚情假意的男性所欺骗。 

有关性接触冲突的第三种表现形式,是工作场合的性骚扰。绝大多数情况下,男性都是性骚扰的肇事者,女性往往是受害者。而受害人有一些特定的特征:她们通常都是年轻迷人的单身女子。对于同样的性骚扰行为,女性通常比男性更容易恼怒,该现象支持了一种假设,即消极情绪是策略冲突的信号。任何一种性骚扰行为,如果被地位较低的人骚扰,例如一个垃圾收集工或建筑工人,比起被地位较高的人骚扰,女性会表现出更大的恼怒。 

性攻击也会在工作场所以外发生。和性骚扰一样,对于同样的性攻击行为,女性通常比男性更容易恼怒,例如未经允许抚摸她们的身体,甚至在她们一再拒绝的情况下还要求性交。研究结果显示,男性通常会低估女性对性攻击行为的愤怒程度。

一种广受争议的两性冲突在于,强奸究竟是男性进化而来的特定机制,还是诸如寻求短期性关系的欲望以及暴力解决问题的倾向等其他心理机制的副产品。现有的经验证据并没有单单支持哪一种假设。

最近的研究集中于女性的反强奸机制,例如选择“特殊的朋友”充当保护人,选择更强壮更有威慑力的男性作为配偶,对可能发生强奸的环境的恐惧,以及遭遇性暴力后的心理创伤体验。

男性是否使用性攻击策略也因人而异,进化心理学家也开始预测哪种男性会使用该策略。配偶剥夺假设——无法用其他手段吸引女性的男性只好采用性攻击——已经被用来解释为什么某些男性会使用性攻击策略。而一些研究结果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使用性攻击的男性往往评价自己十分受女性欢迎,他们获取性接触的经历比不使用性攻击的男性更成功。采用性攻击策略的男性往往有以下特点:(1)倾向于短期的单方性途径;(2)敌对的男性意识心理。

性嫉妒是两性冲突的一个重要因素。进化心理学家已经提出嫉妒是进化而来的配偶背叛问题的解决方法。他们预测,男性的嫉妒主要集中在伴侣的性背叛上,因为这与男性的父子关系的确定性有关。相反,女性的嫉妒更多关注于配偶的投资和承诺是否出现了长期分散。大量的经验证据支持了该预测:男性的嫉妒往往更容易因性背叛而起,而女性的嫉妒往往因感情背叛而起。

嫉妒的心理产生了行为输出,根据假设,这些行为包括从警惕到暴力等一系列行为,主要用于防止伴侣离开或者背叛自己。当妻子年轻迷人时,也就是繁殖价值高的时候,男性往往会为留住配偶而更加用心。当丈夫收入丰厚而且为了地位努力拼搏的时候,女性往往也需要为留住配偶更加努力。针对伴侣的暴力是一种极端破坏性的留住配偶的策略。男性比女性更多地使用该策略,通常使用者大多数是缺乏经济资源而不能通过积极诱因留住配偶的男性。

男性和女性也会为了资源发生冲突。在全世界范围内,往往都是男性控制着经济资源,只是存在着一些个体差异和文化差异,这也是被称为父权制现象的一个方面,对此进化心理学作出了清晰的解释。两性差异可以追溯到女性偏好和男性竞争性的择偶策略的共同进化。在进化历程中,女性偏爱选择有能力获取和控制资源的男性作为配偶,男性则相互竞争以获取资源来吸引女性。男性不可能为了阻止女性获取这些资源而联合在一起。男性主要是和其他同性竞争,而不是和女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088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715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361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099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0,987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063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486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175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40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18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05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190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50评论 3 29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80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52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51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37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